北京:今天晴,温度18℃

教育部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按照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系列行动部署,4月23日至4月26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全国教材管理人员培训班,正式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并作专题报告。  王嘉毅指出,开展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专业化的培训,目的是推动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过硬、熟悉教材政策的教材工作队伍。教材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落地、铸魂育人实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教材治理体系完善、教材研究组织化实施等关键任务,全面提升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  培训班上,教育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教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教材政策文件、国际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培训还安排了分组研讨、专题交流、现场教学等环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分管教材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参加培训。按照计划,教育部将陆续举办全国教材编写人员、审核人员、研究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等专题培训班,全面覆盖教材工作各支队伍。

吴岩会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阿提拉·布伦格斯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会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阿提拉·布伦格斯,双方就推动中澳高等教育合作和人才交流深入交换意见。  吴岩介绍了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对华教育合作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吴岩鼓励新南威尔士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带动中澳高校共同深化高教科研合作、扩大学生交流规模、拓展创新教育合作和数字教育合作等,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和人民友好往来作出更多贡献。  布伦格斯对此积极回应并表示,新南威尔士大学期待与中方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深化双方务实合作,为中澳高等教育交流注入新动力。

学位法通过,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法共7章,包括总则、学位工作体制、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程序、学位质量保障、附则。  制定学位法,对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学位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唐志书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唐志书同志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徐安龙同志不再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唐志书,1972年9月出生,研究生,医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

提醒在美中国留学人员注意校园抗议示威活动,加强安全防范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近日,美国多地高校因巴以局势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中国驻美国使领馆提醒在美中国留学人员注意校园抗议示威活动和当地安全形势,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前往有关抗议示威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确保人身、财产和出行安全。如遇危险或突发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中国驻美国使领馆联系。  全美报警、求助电话:911(可要求中文服务)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  +86-10-12308或+86-10-65612308  中国驻美国使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  驻美国大使馆:  +1-202-4952216  驻纽约总领馆:  +1-212-6953125  驻旧金山总领馆:  +1-415-9296998  驻洛杉矶总领馆:  +1-213-8078052  驻芝加哥总领馆:  +1-312-7800170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3〕16号)安排,经组织推荐、通讯评审、集中会审、结果公示,遴选产生100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100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签订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1日至22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率代表团访问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深化两校伙伴关系,并在两国教育部部长见证下,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签署第三期合作备忘录。  22日下午,在中新两国教育部部长见证下,任少波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校长张道昌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两校合作正式进入第三阶段。双方将在设计、创业等领域继续拓展新的合作增长点,并积极探索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22日上午,任少波一行到访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与校长张道昌、候任校长及教务长方国光等座谈。任少波表示,两校友谊源远流长,十余年的紧密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合作交流机会,希望三期合作能巩固以往合作优势,挖掘新的增长点,携手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张道昌对代表团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双方继续探索利用设计、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的创新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寻找解决方案。  会谈结束后,任少波一行参观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下一代设计中心DesignZ和空中机器人、无人机项目基地AerialArena@SUTD,详细了解该校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新加坡校友会举行座谈交流。任少波向在新校友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关怀。他表示,学校近年来全球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校友们在世界各地做出了贡献。他希望新加坡校友会进一步传承求是文脉,服务校友发展,作好母校联结国际的桥梁纽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访问。  据悉,2010年,在中新两国政府支持下,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了师生交流、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联合科研等多维度合作。截至目前,已互派学生近900人,培养了20余名初创企业家。两校还于2019年联合发起国内首个国际科技设计大会(ICTD),会聚全球科技与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和行业领袖,探讨前沿科技和设计学科的交叉赋能,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会议。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之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期刊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倪轶;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上海体育大学校长毛丽娟、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张东刚、林尚立、朱信凯、吴付来、郑水泉、齐鹏飞、王轶、王易、郑新业、青格勒图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相关机构负责同志,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及各学科联盟成员高校负责同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知名专家、著名期刊主编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王轶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代表、教学科研机构代表、科研管理专家以及媒体记者等千余人参加会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当天正式发布上线。“学术世界”以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为宗旨,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于一体,集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于一身,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  活动现场,洪大用、张东刚、林尚立、徐青森、郝振省一同启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  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集萃收录2万余篇(一期)哲学社会科学主流、经典、必读文献,重点在“精”——为学者们高效研读学术精品和知识精加工提供“一站式”入口;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以“学者共创、开放共享”为理念,特色在“快”——为平台、期刊、作者三方协同搭建桥梁,提供成果审核、预印发布、开放评阅、荐稿选稿、复印转载、全媒体传播等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二者将与在建的其它子平台有效集成,共创“学术世界”,构筑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创造开放科学时代的学术交流新生态,引领数字文明时代的知识生产范式变革。  洪大用在致辞中向此次发布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之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正式发布上线,具有推进落实和引领探索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依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力量,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和学科发展,更好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作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洪大用指出,“学术世界”发布上线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健康学术生态。要积极发挥文献中心作用,强调中国理论原创与中国实践关切,优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主流、经典、必读文献,为专家学者治学育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文献服务;要积极发挥学术中心作用,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学术交流与传播服务,为作者、读者、期刊和学术机构提供交流学术、激荡智慧、碰撞思想、成就新知的平台;要积极发挥学者中心作用,汇聚全国各类机构、各个层次、各门学科的优秀学者,特别是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健康成长提供指引和助力;要积极发挥传播中心作用,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与会各高校及相关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实际行动做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者,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担纲者,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传播者,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人类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作出新的贡献。  张东刚指出,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路径认识的重大创新飞跃,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和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上线,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寄予的政治要求、政治厚望、政治嘱托,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之举,也是加强学术资源库和大平台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础支撑。  张东刚指出,两年来,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嘱托,坚定自觉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立梁架柱,推进大工程、狠抓大项目、建构大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成果。“学术世界”的上线将为推动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有机整合,推进知识平台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能。我们将以“学术世界”运行为新途径、新动力、新工具,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一同团结奋斗,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协同推进学术知识创新与交流,奏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协奏曲”;打造创新创造的传播展台,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激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引擎”;打造育才育人的交流舞台,将立德树人和创新发展学术有机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强磁场”。中国人民大学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新路砥砺前行,和兄弟单位一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负责同志代表先后致辞。  任羽中代表北京大学对“学术世界”数字创新平台发布上线致以祝贺。他表示,“学术世界”为学术资源共享与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数字化平台,为涵育学术创新打开了新的空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因应时代与国际格局变迁、经济和社会发展,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更是中国学术主体性、独立性自我觉醒的过程,是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奋发有为、努力探索、不懈追求、创新创造的过程。面向未来,北京大学愿与各联盟成员高校一道,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通过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汪源源表示,“学术世界”的发布上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为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互学互鉴互享打下了坚实基础。两年来,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做了大量前沿探索工作,为联盟成员高校提供了有力指引、作出了示范表率。复旦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各联盟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共同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大学、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高校使命,在理论阐释、价值引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携手并进、锐意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曹现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对于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山东大学愿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兄弟高校深化合作、拓展交流,从多方面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目前,首批上百家期刊签署了加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合作协议。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代表刘曙光,《文史哲》代表李扬眉,《学术月刊》代表金福林与“学术世界”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进行签约。  林尚立作主题为“打造‘学术世界’ 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旨报告。林尚立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过去两年,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中国人民大学不断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路径和方法,规划设计和牵头建设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以新型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学术世界”为核心,创新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是实现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数字化转型、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变革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自主能力的需要,更是建立新的学术生态系统,破解学术发表、评价、传播领域诸多痼疾的需要,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意义。  林尚立指出,作为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于一体的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的综合性学术服务平台,“学术世界”依托创新和拓展复印报刊资料独特优势,以各子平台为支点,将学术服务贯穿知识生产、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学术评价与大众传播全链条,打造知识创新与学术服务新空间,在更广阔的时空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展现风采、激荡思想、汇聚智慧的大舞台。“学术世界”始终坚持以学术共同体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依靠学术共同体,服务学术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愿举全校之力,汇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合力,共建共享“学术世界”,给世界以崭新的学术天地、给未来以崭新的学术空间,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方案。  王轶主持发布会。  活动当天,“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主题论坛举行。林尚立、徐青森出席并致辞。  徐青森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此次主题论坛,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奋进之举,也是高校社科界携手同行、以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担当之为。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方面大有可为,也应当在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方面大有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各成员高校要始终紧抓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任务,不断推出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上作出表率、走在前列;要牢牢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强化有组织科研,汇聚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合力;要全力担当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这一重要使命,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咨政建言;要切实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这一战略能力,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品牌,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期待各高校依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这一平台,源源不断推出标志性成果和精品力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代表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吉忠,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吴华清,新疆大学副校长顾光海等先后在发言中表示,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做好前瞻谋划,加强团结协作,以联盟为枢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教学科研和学术评价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有效结合起来;要加强有组织科研,以联盟为牵引,强化顶层设计,抓好组织落实,涵养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协同攻关能力,着力打造自主知识体系学术共同体;要提升咨政能力,以联盟为平台,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建言献策,以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为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布会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会举行。倪轶、郑水泉、郝振省、刘细文出席。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202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活动当天,围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主题,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学科联盟“新时代哲学学科建设”、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金融强国之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院校联盟“走向世界的21世纪中国法学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两周年”、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建构中国‘三农’学派”等学科主题分论坛同步举行,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学科主题分论坛已于4月21日召开。论坛现场,与会学者围绕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入研讨,各学科联盟成员代表展示现有学科建设成果并就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展开交流。  当天下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下的学术评价”“学术期刊数字赋能与高质量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学科理论创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创新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经济学管理学学术期刊的创新引领”等五个分论坛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青年创新学生论坛等系列活动举行。

教育时评:全面推进“101计划”,筑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日前,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理念再深化、质量再提级、范围再拓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根基。  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是教育部统筹组织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旨在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带动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强突破”,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根基。实践证明,“101计划”试点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此次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为进一步推进“101计划”明确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在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高度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聚焦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从根本上把握准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01计划”紧盯课程、教材等人才培养改革关键,通过一流基础要素建设,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基石,有力回应强国建设对教育、人才的期待。面向未来,要以该计划持续深入开展,牵引带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变革、模式创新,以新思路、新打法、新赛道不断催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动能。要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更多学科领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要素建设,聚焦课程和实践等要素,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而实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一流实践项目是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要素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阶性,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体现创新性,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新思考和实践提供空间;体现挑战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动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为突破口,凝聚多学科力量,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交叉的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和重点实践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科研势能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是大势所趋。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创新,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教材等创新发展,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和跨越式发展,通过智能工具增加课堂互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有效拓展教学广度与深度,加快建立更为平等、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要坚持稳中求进原则,分批次拓展实施领域,不断将成功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领域,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常情况下,改革因问题而生,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坚持稳中求进原则,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优质资源在基础学科、急需紧缺领域有序推进。基于基础学科发展实际,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各学科自身特点,细化不同学科重点任务,找准各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加强资源统筹,分批次拓展实施领域,力争做到推广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不断将成功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领域,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要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引导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及早了解基础学科,坚定投身基础学科、急需紧缺学科领域的理想信念。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应积极探索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将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培养优势。在知识、能力素质图谱建设中,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搭建桥梁,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同时,“101计划”汇聚了大批顶尖专家、学者,应积极发挥核心师资团队育人实效,注重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1版 版名:要闻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即将在天津举办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据悉,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于7月下旬在天津举办。大会将同期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创设国际职业教育大奖,进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赛,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以下简称“职教展”)。通过“会-盟-奖-赛-展”整体架构,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引领示范、切磋提升、交流互鉴,打造职业教育五大国际公共产品。   职教展由大会组委会统一组织领导,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牵头、中国电子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事业单位承办。诚邀全球各界朋友莅临,共话职业教育未来新发展。  职教展以“中国匠心·世界舞台”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精准定位: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通过“精准、精细、精致、精彩”的展览,以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推动教育界、产业界、经济界等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融通,持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为加快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精致办展:设置主办国、主宾国、职教成果三大展区。主办国展区展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彰显大国文化;主宾国展区展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特色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职教成果展区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展示新兴技术与前沿应用,展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深厚丰富的文化遗产魅力。  精细工作:坚持“国际性与合作性、广泛性与融合性、服务性与公益性”原则,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中外职业教育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导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关键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适应性。  精彩呈现:聚焦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展示科技领先企业、头部企业新技术发展应用场景、生产方式变革成就和产教科融合成果;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就;展示大国工匠、青年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人物风采,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职教展将进一步聚合社会各界资源要素,共同探讨分享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新路径,搭建国际职教合作新通道,推进全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和整体发展。2024年7月下旬,天津30+省市区参展约100家参展单位千万关注度和曝光率……诚邀全球各界朋友共赴盛会!

贾文键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贾文键同志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贾文键,1967年6月出生,研究生,哲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4日,据欧洲科学院网站消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当选为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简称MAE)。汪晖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政治与社会理论等多个方面,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20余种。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多种语言,深受学术界好评。汪晖曾获多种奖项,包括2013年“卢卡·帕西欧利奖”,2018年“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等。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4个学部、23个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3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六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研讨会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袁驷等领导嘉宾和多位国际国内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彭刚主持会议。吴岩致辞  吴岩对清华大学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十年来为中国和世界在线教育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五个第一”: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学堂在线”是中国第一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国际版”是教育部指导成立的第一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学堂在线”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跨国学分互认的课程平台;20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国际组织——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2022年参与编写了世界第一份《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和《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面向未来十年,他对中心发展提出四点期望:推动更大范围“慕课出海”;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101”计划;推动教与学的范式变革。吴岩指出,未来十年是教育大变革的时代,清华大学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做好中国在线教育的领跑者。姜培学致辞  姜培学回顾了清华大学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十年来以学堂在线、雨课堂等平台为载体,在增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教育教学转型升级、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他表示,当下人工智能正重塑高等教育形态,清华大学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模式变革,探索建设百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试点课程。未来,清华大学会继续支持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在教育部指导下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管理服务,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挥先行先试和自身引领作用。期待清华大学与全球伙伴携手共建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为世界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绘就新篇章。为选课超百万及五十万慕课教师代表颁发纪念杯  2013年,清华大学建设并运营了中国首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经过10年的努力探索,学堂在线平台全球学习者人数累计达1.32亿人,平台上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学习者喜爱的慕课。会上,林蕙青、瞿振元、张大良、袁驷、宋毅、彭刚为选课人次超百万和五十万的慕课授课教师颁发纪念杯。李曼丽、汪潇潇、王帅国作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以智慧教学为主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研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负责人王帅国共同作“AI赋能教育教学探索之路”的系列主题报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丽作“从MOOC到AI教育新境界:普及与优质的智能跃迁”主题报告。  会上举行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携手共建签字仪式,学堂在线与国内48所高校及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现场签约。未来,学堂在线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探索。随后,学堂在线分别与泰国国家慕课平台、印尼国家数字教育平台签署了合作协议。学堂在线将与中国148所高校携手,将450门慕课出海至印尼、100门慕课出海至泰国。  主题报告环节,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科技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国际学者和来自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共同分享了对数智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会上还举办了以“国内外合作共享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与实践”“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四个圆桌论坛。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吸引了超过八万名教育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  原标题:第六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研讨会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沈阳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次开幕式是在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的背景下,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吴岩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教育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致力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多年来,教育部矢志不移地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教育体系日益完备、学习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我国正大踏步走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吴岩强调,要凝聚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强国标配的共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优化构建更加灵活方便、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催生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夯实学习型社会数字基座,积极建设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平台,汇聚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学习服务。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开启学习型社会建设新征程。  会议发布了“全民终身学习沈阳倡议”,广泛凝聚全民终身学习的行动共识,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努力方向。公布了194位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191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  会议启动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数字赋能 求学圆梦”行动、全国工会职工教育培训数字化服务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互联互通计划、首家央企(国家电投)入驻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仪式,强化数字化赋能,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方便可及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相关部门、企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成人教育协会,“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200余位代表参加开幕式。

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经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推荐、教育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中审议、结果公示,遴选产生了10个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各培育创建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自通知发布日起至2026年3月。一起来看名单——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通知要求——  一、认真培育建设  各培育创建单位要按照教思政厅函〔2023〕17号文件所附的《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要求,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上(以下简称全国高校思政网),为每个培育创建单位搭建网上工作平台(平台登录账号另行通知),各单位要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工作进展、经验成效。  二、加强动态管理  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委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对培育创建单位开展跟踪评价。各培育创建单位应于2025年3月前提交中期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建设期满提交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汇编和工作案例。教育部组织开展验收,公布验收评定结果,验收通过的创建单位建设成果将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培育创建单位所在属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工作指导,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示范引领,确保建设实效,引领带动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习近平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26日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  第二十二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四号主席令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我国制定学位法保障学位质量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杨湛菲、王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6日表决通过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这部旨在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学位质量的法律共7章,包括总则、学位工作体制、学位授予资格、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程序、学位质量保障、附则。  学位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按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等授予。  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学位法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者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遴选、考核、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关心爱护学生,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  学位法还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包括: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此外,学位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对专家评阅、答辩、成果认定等过程中相关学术组织或者人员作出的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术复核。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自受理学术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重新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学术复核的办法由学位授予单位制定。

学位条例44年首次全面修订,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学位条例实施40多年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事业发展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40多年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  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明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化评价标准。  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 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的法律地位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条件、程序等做出特别规定,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  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制定本单位学术评价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术评价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  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自我管理,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情形的,可以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  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 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记者 林焕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 建议明确学生军训重点内容增强国防教育实效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4月24日上午对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国防教育法是我国国防领域的重要法律,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修订国防教育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必要且及时。修订草案立足新时代加强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防教育的内涵定位、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法律进行了全面修改和系统完善,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分组审议中,多位委员聚焦学校国防教育开展,提出意见建议。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国家和军队育人的重要使命。”刘修文委员建议在学校国防教育中增加“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方式”的具体要求。  修订草案第二章“学校国防教育”第十六条重点规范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杨振武委员注意到,修订草案主要规定了学生军训的组织机构和部门责任,没有明确军训内容,但现实中,部分学校避重就轻,把学生军训等同于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流于形式,效果并不好。他建议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等文件,在修订草案中明确各阶段学生军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推动学生掌握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技能,增强国防教育实效。  现行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军事训练。包信和委员发现,这一规定在修订草案中被删掉了。在他看来,学校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并没有常设的军事训练机构,一般也没有专门的军事教员,而军事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使军事训练更加有效、更加规范,他建议在修订草案第十六条第二款中增加“军事机关应当提供协助”的表述,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有助于学校军事训练的开展。(赵晨熙)

河南省将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为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工作。  通知指出,各地要统筹教育、科技、文旅等资源,依托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规范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指导好本地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各职业学校和各职业启蒙基地、体验中心要切实发挥育人功能,依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优势,与行业企业、中小学等研究开发一批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课程。  通知要求,各地要将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体系。支持各地、各学校依托职业体验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参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联合建设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队伍。  通知明确,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项目、资源和活动,探索构建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的建设标准。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下同)开放,丰富和拓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人才资源支撑,有效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需求导向,育人为本。立足中小学生发展需求,尊重中小学生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探索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实现模式,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职业、劳动、社会,促进职业启蒙,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彰显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特征,加强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岗位、课程、项目、活动等载体的应用性、实践性,提升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教育与生产、个体与社会紧密关联。  (三)因地制宜,特色推进。结合不同区域、产业、行业、职业特点,依托职业教育专业优势和资源,因地制宜、特色化探索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实现形式,切实提高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质量,促进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  (四)合作共建,开放共享。推动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合作共建共享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各类职业体验中心和职业体验课程,探索开展符合不同群体认知规律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各地要统筹教育、科技、文旅等资源,依托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规范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指导好本地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发挥专业、师资、教学等方面优势,突出不同类别职业、专业特点,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中小学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发挥育人作用,拓展服务功能。职业体验中心应集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角色体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职业拓展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虚拟与现实交融,具备安全保障,具有可持续实施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市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推进优质资源集聚,提高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质量。  (二)研究开发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各职业学校和各职业启蒙基地、体验中心要切实发挥育人功能,依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优势,与行业企业、中小学等研究开发一批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课程。课程开发要突出系统性、实践性,加强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间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的纵向对接,推进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间的横向融合,促进学生以课程为载体主动体验与学习。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信息化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中小学生职业启蒙、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和全覆盖。  (三)科学设计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活动。各地要将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体系。各职业学校和职业体验中心要与中小学积极对接,共同设计职业体验环境、职业启蒙和体验内容、活动组织实施以及评价反馈等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活动要素。小学阶段重点在于启蒙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及职业角色体验,初步挖掘职业兴趣,启蒙职业意识。初中阶段重点在于提升职业认知,引导学生在适切的职业体验中认知自我、职业、劳动、社会等,进一步明确职业意向,促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高中阶段重点在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在相对丰富的职业体验中,培养职业兴趣,强化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培训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支持各地、各学校依托职业体验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参与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联合建设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队伍。鼓励职业学校聘请具有相关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兼职教师。各地、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基于不同专业类别和职业体验方向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的专业能力。各地、各学校应保障参与职业启蒙与职业体验教育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  (五)建立完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评价制度。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课程、项目、资源和活动,探索构建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教师的建设标准。各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和不同职业体验方向,与中小学协同探索将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评价制度,常态化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各职业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加强研究,积极与中小学、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开展合作,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  (二)加大支持指导。各地要认真组织、指导本地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省教育厅指导全省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工作,督促各地履行职责,推进全省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各职业学校、各中小学校要通过组织“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宣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校园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部署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2024年4月24日,陕西省校园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中小学学生欺凌治理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省校安委办主任、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公安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检察院、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作工作安排。  会议传达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校园安全的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和省校安委工作会议精神,通报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对做好近期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要求,省校安委成员单位要牢记国之大者、政治站位再提高,有效落实责任、部门协同再加强,通畅信息联动、步调协同再加力,统筹好“行业监管”和“业务主管”的关系,密切协同、齐抓共管,持续巩固发展师生安宁、校园安全、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  会议强调,各地各学校要坚决扛起校园安全稳定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专业性、教育治理的系统性、校园安全工作的协同性、责任追究的有效性,开展好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统筹抓好政治安全、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学生防溺水、交通安全、反恐怖、反电信诈骗、燃气安全、实验室安全等重点工作,防范化解校园安全稳定风险隐患,做好信访、保密、信息报送、值班值守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省校安委20个组成单位负责同志、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各高校和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一行调研昆明市基础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4日上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在参加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调研了昆明市基础教育工作,实地走访调研昆明市第一中学、五华区龙翔小学和昆明市金殿中学。  王嘉毅对云南省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帮扶机制、实施省级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  王嘉毅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开足开好体育课程,结合云南实际,大力开展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要树牢安全底线,加强校门口安全防范第一关的管理,严格把关食品安全。要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加强专门学校建设,依法规范招生和入学程序,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经费保障。  云南省教育厅、昆明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15-16日,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活动顺利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军教授,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丽霞,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福建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琛等出席活动并作报告。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刘克新,贵州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贵州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姚丽华,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副理事长孙健主持。李楠致辞  李楠表示,高校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他从实、验、室三个字出发提出了三点认识:一是“室”,安全的、标准化的场所是实验室的建设的基础,要合理配置空间;二是“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业,要聚焦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优化仪器装备、聚焦科研任务,提升实验室成果质量;三是“实”,要加强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应用,要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运行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充分建设。陈军作报告  陈军作题为“加快高校实验室建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实验室建设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是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以南开大学为例,分享了通过实验室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培养卓越人才的经验,包括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实验室,提升科研装备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安全规范管理,实现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这些举措为南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丽霞作报告  王丽霞围绕“综合性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作报告。她表示,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实验室作为综合性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承载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还介绍了华侨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李鸿飞作报告  李鸿飞从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出发,探讨了数智时代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和新质人才的关键特征和能力需求,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重点理清新质生产力与数智能力渗透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吴琛作报告  吴琛主要讨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一是从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视角探讨了数字化能力的要求,二是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六大核心,三是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福建理工大学的改革探索。熊宏齐作报告何邦进作报告张三军作报告刘克新主持孙健主持  东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熊宏齐教授强调推进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化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化建设应注重六个平衡。同时,他还介绍了虚实融合专业在线实验室建设方案,包括核心资源、资源应用、教学研讨等功能模块,系统阐述了虚实融合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化标准化建设的思路、方案和实施路径。  浙江理工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何邦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分享了他们积极探索如何使仪器保险在投保渠道和险种上多样化、定损上科学化、理赔上便捷化,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精细化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副处长张三军阐述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硬件保障。他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分享经验,通过硬件条件建设、软件环境建设、管理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学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支撑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实验室既是教育教学、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新质生产力能够在产业上“落地生根”的源头。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活动现场问题讨论热烈,取得了广泛共识。作为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学术活动以“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近1200余人齐聚福州。

高校教务处长交流活动在福州举办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16日,高校教务处长交流活动在福州成功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书记孙维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出席并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张大良,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大学教学》主编韩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陈丽,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获得者聂少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慧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王钧铭、无锡学院副校长曹广喜等专家出席活动。开幕式由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郑锋主持。孙维杰致辞  孙维杰在致辞中指出,教务处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管理部门,在高校教学核心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岗位重要。他就高质量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第二,坚守教育教学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加强数字教育赋能,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第四,深化融通、融合、融汇,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武世兴致辞  武世兴在致辞中指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系列讲话精神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好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强抓课程思政建设;第二,做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第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第四,抓好教学要素建设;第五,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他强调,各高校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的力量。韩筠作报告  韩筠以“人工智能趋势下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为题,从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变革、人工智能趋势为教育教学提供新动力、“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思考三个方面展示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创新的广阔前景。陈丽作报告  陈丽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为题,结合过去五年的项目研究成果,为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及解决方案。聂少平作报告  聂少平以“赋能未来:大学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与作为”为题,从探索创新新范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深化评价改革三个方面详细分享了南昌大学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具体实践。马陆亭作报告  马陆亭以“强国建设中的高校高质量发展”为题,围绕时代逻辑与教育逻辑、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体系、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由跟踪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四个方面,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王慧锋作报告  王慧锋以“数智赋能 提质增效 打造现代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题,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数智化质保体系建设中的具体实践。郑锋主持活动  交流活动围绕“教务管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两个主题分别进行,邀请王钧铭、曹广喜、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处长廖柯熹、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成、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昊、华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郑小博、中原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杨德仕等高校分管教学校领导或教务处长作精彩分享,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教学产品总监俞京华、教学产品总监高杰麟作企业分享与交流。  作为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交流活动之一,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国药励展承办,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本次高校教务处长交流活动对引导学校抓住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高巍巍,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赵锋、副主任刘好汉等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全国高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长、副处长等教学管理人员300余位代表参加。

怀进鹏访问马来西亚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5日至2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率团访问马来西亚。在马期间,怀进鹏分别会见马来西亚副总理扎希德及教育部部长法丽娜、高等教育部部长赞比里,访问马来亚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见证两国高校及有关机构签署共建中马科技创新研究院、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开展中文教育等合作协议,并出席2024年中马青年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马来西亚分赛区)暨“春晖杯”大赛马来西亚分赛区启动仪式。  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此访旨在落实中马两国领导人共识,全面提升中马两国教育合作水平。双方就推动两国职业教育、联合科研、数字教育等方面合作及青少年交流进行深入探讨,达成系列共识。双方期待共同推动高水平教育合作,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等参加相关活动。

教育部: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起底式大排查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析研判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形势,部署做好今年安全工作,尽最大努力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和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王志忠,国家消防救援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宋树欣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充分认清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积极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织密织牢校园安全防线。  会议强调,各地要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安全工作重点领域治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心理健康专项行动,筑牢健康第一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医校协同。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宣传科普,营造“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面向师生、家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训。强化教育惩戒举措,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三是深入实施“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以农村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为重点,持续强化安防建设。会同住建、消防等部门,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配合相关部门,完善“护学岗”机制,严格落实“高峰勤务”制度,加强校园周边经营场所规范整治,协同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全面加强校园周边治理。  四是深入实施防溺水专项行动,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高频次、全覆盖开展预防溺水教育。充分发挥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和河湖长机制作用,强化水域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游泳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供安全、便利、规范的亲水环境。  五是深入实施交通安全提升行动,确保师生出行安全。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师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因地制宜发展学生定制公交,加大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治理力度。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全面完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共同维护好校门及周边交通秩序。  会议要求,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解决校园安全突出问题。各地各校要切实扛起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推动安全工作清单化、流程化管理,严格落实中小学全员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校园安全联合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判、联合排查整治、联动应急处置。完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救助保护机制。强化家校社协同,凝聚各方合力,共同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加强主动宣传,传播安全知识,讲好安全故事。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和案例警示,引导广大学生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强化安全工作考核,健全常态督导机制,指导学校把安全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形成工作闭环。  会议还就汛期防灾减灾和“五一”假期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湖北省公安厅、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安徽省消防救援总队、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作交流发言。最高法、最高检、校车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部内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学位法审议通过!学位条例实施以来首次全面修订 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26

  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自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  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区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明确不同的要求。  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  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  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  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位授予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  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倉頡神現喬榛語言藝術館 聯合國中文日系列公益活動在滬舉行

[中华教育] 2024-04-26

中文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2010年,聯合國將每年中國農歷的「谷雨」節氣定為「聯合國中文日」,此前已連續舉辦14屆慶祝活動,成為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民眾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2024年4月20日,第15個「聯合國中文日」公益活動在喬榛語言藝術館盛大開啟。以一場融合了現代與傳統、藝術與學術的慶典,向全球展示了中華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此次活動以不同的特色主題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喬榛語言藝術館」和「王小慧藝術館」分別舉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龔學平先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劉振元先生,闵行区副区长张贤女士,江川路街道党工委林艺书记,中華社会文化發展基金會-雨花行動公益基金主任大行法师,原復旦大學附中校長、著名語言文字教育專家過傳忠先生,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女士,上海慈源愛心基金會理事長賈婷女士等社會各界組織、媒體代表等200余人出席線下會議,線上同步向國內外播出。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由美中著名主持人王國權和上海電視臺資深主播馮冰聯合主持,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首席主持、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全球副主席陳平女士等國際組織代表,以及喬榛老師的明星學生和藝術家代表斯琴高娃、濮存昕、凱麗、胡歌、韓雪、馮冰等藝術界同仁發來視頻祝賀。本次活動由「喬榛語言藝術館」發起並與「王小慧藝術館」聯袂舉辦,自上午10:00至下午5:00精彩不斷。活動亮點紛呈,引人入勝。「喬榛語言藝術館」喬旸館長代表藝術館感謝藝術館開館以來各級政府和各界友人的關註、關心和關愛,同時歡迎嘉賓的到來、共慶全球華人的盛事。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喬旸館長致辭活動最具亮點的是著名語言表演藝術家喬榛老師虛實結合,以真人形象、進入AI背景,扮演了中華文字始祖倉頡,向世人介紹了他對人類文字巨大的貢獻,以此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來自倉頡家鄉的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委宣傳部領導、代表家鄉父老對喬榛老師扮演的中華文字始祖倉頡形象的重大意義表示肯定、感謝和祝賀!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喬榛老師扮演倉頡在慶典上,江川路小學演出的《蒙學童韻》讓與會嘉賓感受到了中文傳播的希望,喬榛老師的一首《尋夢者》引起線上線下數以萬計的華人熱愛五千年文化的共鳴。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喬榛老師朗誦《尋夢者》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江川路小學演出的《蒙學童韻》中華社会文化發展基金會-雨花行動公益基金主任大行法师,作為特邀嘉賓,發表了題為「致敬覺悟」的演講。他通過一部名為「漢字一一覺醒之鑰」的小短片,向在場觀眾介紹了中華心字與覺字文化,帶來了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行法師發表演講下午,新視覺藝術家王小慧與喬榛老師在王小慧藝術館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師對話直播,以創新的傳播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了中國文字和語言藝術的魅力。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本次活動以上海為起點,輻射全國,觸及世界各地,致力於打造一場充滿中國風範、美美與共的文化盛宴。「喬榛語言藝術館」作為主辦方期待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語言文字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深化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拓展對外傳播的寬廣平臺,促進全球不同文明的交流與理解,共同見證和分享人類文明的輝煌成果。歡迎各界文化名人、行業專家以及藝術愛好者,蒞臨現場,共襄盛舉,一同感受這場文化盛宴的無限魅力。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路105號“喬榛語言藝術館”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燕京理工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召开第三届环境与健康学术论坛

[中华教育] 2024-04-26

  2024年4月17日、24日,由燕京理工学院主办,燕京理工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北京蓝海听涛科技有限公司、京东誉美肾病医院、北京六合宁远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环境与健康学术论坛顺利举行。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潜教授、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院长王海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畅教授、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奇娜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党支部书记、护理部主任田君叶、京东誉美肾病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慧军、北京六合宁远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虎博士、为本届论坛作学术报告。燕京理工学院副校长吴汶燕、环境与健康学院院长马登军、副院长刘军凯出席论坛,专业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会。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本次论坛围绕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打造“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这一主题,通过七场主题报告详细介绍环境与健康的和谐共生推进学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各大高校之间的产教协同发展,推动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副校长吴汶燕教授代表学校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详细介绍了学院的专业、实验中心、教育情况、实习基地、实验室、师资队伍等情况,并提出学术论坛是办学非常重要的阶段。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路潜教授的演讲围绕“常用护理研究方法”这一主题展开,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详细介绍了各种护理研究的常用设计,从其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举例讲解。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王海涛教授做了主题为“医学科技论文写作”的报告,通过感染力十足的语言,详细剖析论文写作的具体特点,从分析论文的结构、前言的重要性、书写技巧和方法、论文写作的错误等方面,为同学们讲述如何写好医学科技论文。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田君叶主任就“院校协同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讲述了护理人才培养是护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护理学发展的历史切入,提出对医护人才的展望。随后分析护理专业未来优势及现状,从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为实习生培养提供参考。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刘慧军主任以“基于临床需要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为题,阐明如今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稀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健康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极大提升。因此,提升护理人才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陈畅教授围绕“糖对生命健康的作用”展开报告,详细讲述了糖类物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并且通过恰当有趣的举例对糖的种类、作用、性质等进行详细介绍,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孙奇娜博士围绕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及其环境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孙博士就当前热议的环境问题切入放射性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以及纳米复合材料有望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张虎博士做了主题报告《新型高价有机铜化合物的发现及性质》,张博士通过讲述研究经历,详细介绍铜化学的研究历史、高价铜化合物的制备机理和三架芳基铜的化学反应等知识。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加强了各方交流,也进一步促进校企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更体现了学院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态势。未来我院将继续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论坛和实践活动,发挥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作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紧扣国家需求中保持特色发展定力,彰显特色优势,着力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撰稿:环工2203侯月明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2024 剑桥艺术上海校区CSVPA China 4枚伦艺中央圣马丁免面试本科直录

[中华教育] 2024-04-26

近日,剑桥艺术上海校区CSVPA China又添2枚中央圣马丁本科直录。截止目前已累计收获4枚中央圣马丁本科直录,且4枚均为免面试本科直录,中央圣马丁战绩谁与争峰。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剑桥文理与剑桥艺术学校中国(CATS China & CSVPA China)隶属于剑桥文理学校集团(CATS Global Schools),其旗舰校区位于上海宝山。CSVPA China剑桥艺术上海校区基于优质的海外校本部资源和课程方向,开设有:2+1艺术与设计课程、2+2音乐与戏剧课程。2021年和2022年,CSVPA China剑桥艺术中国蝉联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榜《中国国际学校艺术类领军学校》。更多讯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剑桥文理与剑桥艺术。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2023年,CSVPA China剑桥艺术上海校区艺术与设计方向毕业生80%进入伦敦艺术大学本科直录或QS全球TOP25大学本科录取(QS艺术与设计);100%美国方向进入QS全球TOP25大学本科录取(QS艺术与设计);音乐与戏剧方向毕业生100%进入全球知名音乐戏剧类大学。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伦敦艺术大学 中央圣马丁本科直录 表演专业:设计与实践本科直录 产品与工业设计为保护学生隐私要求,喜报不展示学生姓名,但每一份录取通知书在家长活动时均可当面呈现。学生作品展示,以下图片来自:剑桥艺术上海校区CSVPA China线上毕业展&线下毕业展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01 申请中央圣马丁 必须有伦艺或伦艺认可的预科国内高中应届毕业生能拿到中央圣马丁本科直录的非常稀少,先抛开作品集不谈,中央圣马丁需要申请人有:-UAL或UAL认证的预科Level3-4的毕业证明-或UAL延伸预科的毕业证明在中央圣马丁本科严苛的申请条件下,申请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转而申请中央圣马丁的预科。不过,这也意味着原本3年的本科,需要1+3=4年读完,且读完预科再申请中央圣马丁的本科也不是一定可以被录取的,淘汰率也是相当比例的存在。02 中央圣马丁的毕业生 控制着众多大牌设计路线伦敦艺术大学常年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与设计排行榜世界第2名,本科世界排名第1名。在伦艺的六大学院中,热度最高、名气最大的当属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它与巴黎时装学院、纽约时装学院、米兰时装学院并称为世界四大时装学院。自1854年圣马丁艺术学校建校起,整个20世纪推动过欧洲甚至全世界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和舞台设计的名字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中央圣马丁息息相关。同时,中央圣马丁的毕业生也控制着众多大牌的设计路线,如迪奥Dior、古驰Gucci、梅森·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塞琳Celine、斯特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等等。拿每年的伦敦时装周来说,可谓是圣马丁人的主场,时装周有很多设计师都毕业于圣马丁。作为盛产时装设计名师的名校而闻名国际时装界,它的时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被诸多国际时装品牌聘用。圣马丁校友在文化领域影响甚广,是特纳奖、奥斯卡提名的常客。中央圣马丁作为无数天才设计师的孕育地,成为圣马丁校友的一员,是无数艺术与设计学生心中的至高梦想。03 中央圣马丁 艺术设计的魔法世界有人称中央圣马丁是“世界最大的麻烦制造工厂”,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中央圣马丁学生们在设计上有多么的天马行空。中央圣马丁的学生充满好奇心,敢于尝试新的创意思路和方法,这是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艺术设计院校之一的中央圣马丁,鼓励整个学院充满不同的思维方式、制作方式、行为方式,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实践,它鼓励学生们必须勇于接受挑战及持有实验精神,使之未来成为艺术设计的领导者及革新者。中央圣马丁于2011年搬入位于国王十字区的新校址。谷歌、卫报、环球音乐都是其邻居和合作伙伴,众多的专业人员、专业活动和专业展览在学院中流转来往,这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核心课程,使学院成为艺术与设计界的主力;也使学生有着丰富的参展和接触产业的机会。圣马丁每年的毕业秀都会引众多业界人士、杂志编辑前来观看,毕竟这些毕业生们,未来成为某个大牌的创意总监的概率非常高。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第三届锐捷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报名启动,丰厚奖金等你挑战

[中华教育] 2024-04-26

2024年4月10日,ICT行业全国赛事第三届锐捷大赛已启动初赛报名,初赛阶段的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24日。锐捷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以下简称锐捷大赛)是锐捷网络面向全国大学生打造的人才竞技交流赛事,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培养符合社会用人标准的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协助各院校积极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据悉,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CT)行业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达到2000万,因此,ICT行业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就成为行业最重要最紧迫的需求。锐捷网络自2022年起举办首届锐捷大赛,每届比赛均围绕最新的ICT行业技术趋势和岗位需求设计赛题。通过这一全国性的大型赛事活动,锐捷网络搭建了一个促进学术交流、技术研发和创新思维的公共舞台,为ICT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的ICT人才。本届锐捷大赛比赛范围囊括了路由技术、交换技术、安全技术(VPN、接入安全等)、无线技术、网络规划设计和故障排查与解决等ICT行业的常用热门技术,且本届锐捷大赛分为初赛、复赛、总决赛三轮制:初赛阶段以大区为单位进行比赛,形式为在线笔试;复赛阶段以全国为单位进行比赛,形式为在线笔试;决赛阶段的比赛形式为机试,参赛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同一套机试试题,考试完成后提交一份汇总的答案。本届锐捷大赛还启动了“赛证等同机制”,即进入复赛的选手视为已经具备锐捷网络工程师( RCNA)的能力,可直接获取锐捷网络工程师( RCNA)认证证书,无需前往Pearson VUE考 试中心进行考试(但需缴纳考试费用),证书方 向可从路由交换、安全、无线方向中选择其一;进入决赛的选手视为已经具备锐捷网络高级工 程师(RCNP)的能力,可直接获取锐高级捷 网络工程师(RCNP)认证证书或RCIE-RS实 验考试资格,无需前往Pearson VUE考试中 心进行考试(但需缴纳考试费用),证书方向可从路由交换、无线方向中选择其一。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激励更多学生强化ICT技能,此次锐捷大赛设置了高额丰厚的奖金:一等奖1组,每组奖金3万元+3000元奖品以及奖杯证书;二等奖3组,每组1.5万元奖金+2000元奖品以及奖杯证书;三等奖6组,每组1万元奖金+1000元奖品以及奖杯证书。除此以外,大赛复赛前30,以及各高职教的带队老师也有相应的奖励。据悉,本届锐捷大赛还启动了系列赛事活动,如招募初赛/复赛/决赛线下承办单位的“锐捷大赛合作承办校招募计划”;鼓励参赛学生创作创意视频的创意视频PK赛活动;以及拥有锐捷认证的锐捷大赛选手、院校老师学生、锐捷客户、锐捷合作伙伴、社会人士均可参与的“锐捷认证故事征集”活动等。锐捷大赛活动已在锐捷网络官网上线,百度检索“2024年第三届锐捷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或直接登录锐捷官网均能快速了解相关信息。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更多第三届锐捷大赛的信息如下:参赛条件:全日制本科、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且2024年6月30日之前为在读状态,三人组队参加比赛。以学校为单位,3人一组参赛,每组1名指导老师, 1名指导老师可指导多组,每所院校参赛组数不限。*注:往届进入总决赛并获得冠军、亚军、季军的学生不能报名参赛参赛人员及分组以报名信息为准,报名成功后参赛队伍成员不可发生变更锐捷大赛赛程:●  报名时间:2024年4月10日-5月24日●  初赛时间:2024年5月25日—6月10日●  复赛时间:2024年10月14日—10月27日●  总决赛时间:2025年1月初赛/复赛比赛时间,以报名截止后各省大赛组委会通知为准;总决赛具体安排请关注锐捷ICT人才中心公众号或组委会通知。锐捷大赛赛制说明:初赛/复赛/决赛赛制初赛成绩=初赛笔试总分+证书加分注:初赛笔试小组成员每人100分,总分300分;每个赛区初赛成绩前50%队伍进入复赛复赛成绩=初赛成绩30%+复赛笔试总分70%+证书加分注:复赛笔试小组成员每人100分,总分300分;复赛成绩全国前60名进入决赛进决赛每一组必须持有至少一张锐捷证书,否则顺延下一组决赛成绩=复赛成绩10%+决赛机试成绩90%+证书加分注:若分数相同,则以证书数量、级别作为辅助排序方式锐捷认证证书加分●  比赛期间选手持有效的锐捷职业认证证书方可进行加分,RCNA加5分、RCNP加15分、RCIE加30分;●  团队成员证书可累计加分,同一成员持有多个证书者,证书方向相同则加分分数以最高等级证书为准,证书方向不同则可累计加分;●  同一证书在本届赛事中只能使用一次(即:初赛已经加分使用过的证书无法用于复赛加分);●  往届参赛已经使用过的证书无法再次使用。赛区划分●  赛区一:北京 河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天津●  赛区二: 河南 内蒙 山西 陕西 新疆●  赛区三: 安徽 甘肃 宁夏 青海 山东●  赛区四: 重庆 贵州 广西 四川 西藏 云南●  赛区五: 广东 海南 湖北 湖南 港澳台 海外●  赛区六: 福建 江西 江苏 上海 浙江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中澳建交五十载,传递友谊与力量——2024中澳合唱艺术节在悉尼成功举办

[中华教育] 2024-04-26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由同心圆环球合唱汇、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澳合唱艺术节日前在澳大利亚悉尼成功举办。本届合唱艺术节以“中澳建交五十载·传递友谊与力量”为主题,汇聚了中澳两国多支优秀合唱团近500余名合唱团共同参加,展示了中澳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获得了中澳两国文化艺术界的高度认可与赞赏。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据了解,本届活动共历时10天,设有开幕式、合唱赛事、悉尼歌剧院《茉莉花》《我家在中国》《草原夜色美》合唱快闪、中澳合唱艺术节“队队联”联谊、颁奖仪式、澳大利亚梦幻艺术之旅等系列活动。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4月21日晚,本届合唱艺术节颁奖晚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会议中心达令港音乐厅圆满举办。经过激烈角逐,杭州市富阳区富春尚香女子合唱团、鄂尔多斯市塔琳艺术团、深圳节日合唱团·春之声艺术团、澳大利亚和谐之声合唱团、澳大利亚悉尼华星黄河合唱团、华星悉尼北京之声合唱团荣获金奖,获得了活动评委会、组委会的高度认可与各界的特别好评;同心圆环球合唱汇、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在本届合唱艺术节中的精心策划与周密组织不仅获得国际专家评审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同时获得特殊贡献奖。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领事任双杰,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主席、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同心圆环球合唱汇专家委员会主任、文旅专家李成荣,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阎宝林,国家一级指挥、世界合唱理事会理事陈光辉,悉尼华星艺术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铁军、排练导师蔡妙甜,同心圆环球合唱汇艺术总监、营销策划专家杨剑虹出席颁奖仪式并颁奖。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领事任双杰   任双杰在颁奖仪式上致辞并表示,华星艺术团及澳华文联自成立以来,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中澳文化交流为己任,不断成长壮大,汇集了一批才华横溢、乐于奉献的艺术家,成立了53个专业艺术团队,推出众多艺术精品和品牌产品,成为中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发展及推动两国民间交流作出重要贡献。今后,总领馆将继续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中澳民间友谊而努力,携手推动中澳关系向前发展。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余俊武表示,2024中澳合唱艺术节作为中澳建交50周年之后,首个线下举办的国际性合唱艺术交流活动,旨在持续推进中澳两国文化艺术音乐领域合作交流,增进两国合唱艺术团体的沟通互鉴,以合唱架起桥梁,用歌声传递友谊,充分展示中澳文化艺术魅力,共谱中澳合唱交响诗画。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李成荣在致辞中表示,国内合唱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悉尼,与澳大利亚优秀合唱团携手同台,开创了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心圆环球合唱汇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合唱平台,希望借助同心圆环球合唱汇的平台,汇聚多元文化,促进中澳文化艺术交流互鉴和民间友好往来,从而让同心圆环球合唱汇成为全球合唱艺术交流的平台。同时,中澳合唱艺术节通过“音乐+友谊+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为中澳两国音乐艺术交流、民间交往、文化旅游互动搭建了一个优势平台,成为中澳文化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两国文化互鉴和人文交往。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颁奖仪式上,6支金奖获奖合唱团队分别表演了《希望的田野》《图金尚》《一杯美酒》《我和我的祖国》《蝶恋》《回娘家》等合唱节目。经典而脍炙人口的合唱展演,或激荡或婉转,在友谊与深情、艺术与欢乐中,让现场观众领略了中澳音乐艺术与文化的无穷魅力。活动还吸引了百余位悉尼本地艺术家及世界音乐爱好者前来观赏,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最后,一曲《同心共圆中国梦》,让现场华人华侨、澳大利亚歌友和国内各参节合唱团员再次牵起友谊的双手,拥抱欢乐,歌唱中澳友谊,共续美好发展。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本届中澳合唱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澳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更推动了两国合唱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为未来更多合唱爱好者走出国门、互学互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届中澳合唱艺术节由宁夏同心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悉尼华星艺术团、内蒙古星盟旅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飞杨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执行,内蒙古合唱艺术协会协办。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山城添绿启新程 2024花王“清洁美丽中国行”焕新启动

[中华教育] 2024-04-26

  2024年4月26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花王(中国)共同主办的“清洁美丽中国行”环保宣传活动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举办启动仪式。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出席仪式,与媒体代表、高校学生代表、公益组织、社区市民等200余人共同见证新一届“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翻开全新篇章。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2024年“清洁美丽中国行”启动仪式现场  作为践行花王(中国)ESG愿景的重要行动,“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3年,目前已是花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贡献活动之一。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花王(中国)的共同努力下,活动走过了中国多个省市,活动人群从广大市民聚焦至大学生群体,主题也从水资源保护向“低碳”、“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今年,“清洁美丽中国行”将进一步扩大活动规模,在主线活动的基础上,定点多座城市围绕多样化主题集中开展环保宣传周活动,以此支持更多高校聚力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号召更多人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今年的“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和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下盛大开启。启动仪式在小朋友们演绎的充满环保寓意的“小鸟回家”舞蹈中开始,主办方领导先后上台致辞,共同宣布“2024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的正式启动。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代表在致辞中谈到: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第一次走进重庆,希望能够以重庆为起点,让绿色低碳理念走向全国,带动公众做“美丽中国”的宣传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竹安将表示:“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是花王(中国)“同美共生”愿景下“和美自然”领域的重要体现。花王将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一起助力中国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大学生实现环境领域的突破提供有力支持。希望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通过与中国社会各界的合作,让更多人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持续共同谱写“美丽中国”的精彩乐章。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竹安将致辞  启动仪式上,“清洁美丽中国行”全国小额资助项目获奖高校社团学生代表、西南大学学生代表推介了“清洁美丽中国行”全国高校小额资助项目,讲述了参与项目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并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共创青山绿景、共建美丽中国倡议。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学生代表宣誓  随着嘉宾按动按钮,“清洁美丽中国行”从重庆出发,辐射全国的画面呈现在大屏幕上,标志着2024“清洁美丽中国行”宣传活动正式开启了新一年的篇章。启动仪式在田家炳中学同学们的合唱《飞翔的花》中结束。会场还设置了公众互动活动,垃圾分类大富翁、精准投掷游戏、环保知识竞赛等,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促进人们关注身边的环保问题。当年轮遇上彩绘,斑斓之色爬上岁月的纹理,美好的自然元素化为艺术之彩隽永留存。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现场公众互动活动  2022年花王(中国)发布了ESG愿景——“同美共生”,并在“和美自然”、“予美生活”、“创美未来”三个领域中,致力于为实现更加清洁美丽的地球环境、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积极做出贡献。2024年,在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浪潮下,花王(中国)将以清晰的ESG愿景继续投身各项社会实践,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从山城出发,“清洁美丽中国行”再次迈开坚定的步伐,激发环保志愿者们的创意与热情,让“清洁美丽”的绿色种子“行遍美丽中国”。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90后掌舵BISS -老牌国际学校能否焕发新生?

[中华教育] 2024-04-26

 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  1光荣与沉浮 – 三十年传承缘何辉煌不再  创建于1994年的北京BISS国际学校,是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的首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一。学校由新加坡前国会议员陈志强创立,却没有特别突出国别属性,正式名称采用了较为中性的“北京BISS国际学校“。在教学体系上,也选择了世界通行的IB国际课程,甚至早于京西学校,在中国首个拿到了覆盖幼儿园到12年级的全学段IB认证。  在BISS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乏辉煌和高光时刻:超过7000名毕业生,众多学子升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深造;鼎盛时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学生就读,是各国使领馆、跨国企业高管、高层次海归人才的首选学校之一,有“小联合国“之美誉;超过20多万的高昂学费,跻身于北京国际学校中的第一梯队,申请竞争激烈,一位难求。  但从六七年前开始,BISS开始进入了下坡路:早在2018年,就爆出了实控人失联,学校因资金问题即将关闭的新闻;而后引入一土教育参与运营,暂时度过了危机,但2021年双方合作破裂,又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纠纷;之后BISS开展了新一轮的管理合作,推出了“全免学费“等吸引注意力,但并未实现复兴,反而在2023年12月再次传出了倒闭的传闻。  BISS从高峰跌落,确有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但对比京西、顺义、德威等依然运营良好的老牌国际学校,更多的则是自身的问题。有人认为,BISS为事业单位,不是”民办非企业法人“,是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与BISS相同,首批成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京西等在内,均为”事业单位法人“身份,可见资质差异不是学校兴衰的主因。追根溯源,BISS的衰落肇始于创始人年世渐高,家族第二代接手管理。据传,新的实控人由于其他事务繁忙、以及疫情等因素难以从新加坡抽身,学校的运营水平因而产生下滑。而从2018年开始先后引入的合作团队,均采用了”委托管理“形式,受托方负责经营并向委托方支付费用,这种分成模式导致受托方缺乏长期投入意愿,并且造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实质分离。由此可见,二代接班的阵痛及责权分裂的治理机制是BISS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    2 传承与变革 – 90后新掌门人的教育梦想    2024年2月,北京BISS国际学校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变动,敬沛女士被任命为学校董事长,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那么在新掌门人眼中,BISS将会有怎样的未来?BISS能否避免重蹈覆辙,浴火重生呢?  作为一名非典型的90后,敬沛女士是国际教育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从14岁赴美读书进入著名的达罗中学就读,到成为达罗历史上最年轻的校董,从回国创立捷派教育(JPED),七年里帮助数百名学子体验了PBL项目式学习,到入主北京BISS国际学校,敬女士对于国际教育具有自己的洞见与理想:“我认为未来的国际教育应该是无边界的,没有浓厚的国别色彩,没有校园内外的区分,没有科技与人文的对立“。  而选择临危受命,成为BISS的掌舵人,敬女士认为在这所学校三十年的传承中,有着闪光的沉淀 - 作为首批成立的国际学校,BISS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先进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遍及世界各地的几千名校友,是学校办学质量的证明,是传播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数十年深耕IB课程,积累了超学科、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深厚经验,和敬女士推崇的PBL项目式学习内核相通;IB重视大框架和大概念的教学,摆脱了教学内容的束缚,能够容纳更多教育创新的种子。”传承BISS的办学经验,将IB体系与PBL进一步结合,持续创新,做面向未来的、适合中国家庭的创新性国际教育“ ,敬女士这样总结。  虽然正式掌舵BISS时间尚短,能够看到这位新的舵手已经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在治理机制上,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避开了“委托管理“的陷阱,做到了责权利统一;快刀斩乱麻,迅速厘清了学校在以往合作中的经济纠纷,彻底解决了债务问题;慰留了绝大多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籍教师,2425新学年除一名外教因家庭原因外均选择留任;校园更新改造的设计蓝图已初步完成,预计从今年暑期开始陆续投入施工。与此同时,从JPED加入BISS的高中部首批毕业生也交出了优异的升学答卷:全部毕业生被美国前50名大学录取,其中包括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密涅瓦大学等世界名校。  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而这一次,BISS看起来极有可能成功。  3 保守与创新 -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路在何方  近年来,BISS和其他学校的负面消息,引发了多轮关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前途命运的讨论。有观点认为,随着在华外国人数量的逐年减少,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已经辉煌不在。但是,相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教育自身也有孕育革新的基因的能力,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学校类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可能。如何应时而变,才是问题的关键。  曾几何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起到了将国际先进教育模式引入国内的作用,其倡导到的个性化学习、启发式学习等理念和实践,大幅超越同一时期的公立学校及民办学校。即使时至今日,相比于民办和公立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然享有更大的教学自主权,拥有更为广阔的教育创新空间。然而,很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却依然满足于“原汁原味“的引进国外课程,缺乏进取精神,相比于公办校的教育改革和民办校的教育创新,其优势已经逐渐缩小甚至落在了后面。如果能够依托于资质赋予的优势,更为积极的拥抱未来教育,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仍有机会再次成为先进教育的探索者和引领者。  此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另一优势是文化的多样性和更高的国际化程度,但同时也把自己锁在了一块块“文化飞地“之中。随着外籍生源的下降和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当打破自设的壁垒,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更好的满足海归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拥抱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做更适合中国人的国际教育,让学校成为吸纳海外人才的教育磁石;另一方面,诚如敬沛女士所言,做无边界的教育,开展跨国教育交流,不再满足于做围墙内的”迷你联合国“,而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最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诞生之初,就因其高昂的学费被打上了”精英教育“的标签。而今,随着生育率的断崖式下降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相当一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或将会走下神坛,或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如何让高质量的教育惠及更多的人,是每个教育者的理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如果能自己脱下”贵族“的外衣,通过科技和教学创新提高可负担性,向更多数的中高收入阶层靠拢,也许将会走出一方新的天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卓越教育鲲鹏少年生长营特邀雨果奖得主海漄,分享阅读与写作心得

[中华教育] 2024-04-26

摘要:南方周末联合卓越教育启动“鲲鹏少年生长营”,海漄为家长和同学们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一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证明平凡的人,凭借热爱与坚持,也能散发光芒。科幻作家海漄:少年征途,平凡人也能闪闪发光“我是科幻作家海漄。像我这样有着一份繁忙工作的‘打工人’是如何坚持写作的?我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呢?”雨果奖,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自1953年颁发以来,目前有三部中文作品获得奖项: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第三部就是海漄的《时空画师》。科幻文学新星海漄的多面人生正在被关注。在南方周末联合卓越教育举办的“向未来生长——卓越教育鲲鹏少年生长营启动会”上,见到了海漄。海漄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作家不太一样,他身穿一件休闲西装外套、上台前略显紧张的神态、面对家长和同学的问候保持亲切友好,演讲时调侃自己为“打工人”。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平凡的“打工人”与备受瞩目的获奖作家,二者身份可兼容吗?海漄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可以。在本次演讲前,海漄一直在担心“少年不识愁滋味”,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年纪能否体会人生征途上的艰辛与挫折?但转念一想,在学业的压力下,大家所经历的挑战已经不少,也接受了竞争无处不在的事实。每个闪闪发光的平凡人,都是在披荆斩棘中练就本事的。· 以阅读为媒介,触碰科幻文学写作的大门海漄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城——湘潭,父母是普通工人,也经历过下岗,没有很多时间陪伴他,尽管海漄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有着朴素而正确的观点——多看看书总是好的。一个平凡的小城少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城市角落的小书店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能为之坚持的事情——阅读。在即将升学的那段时间里,海漄习惯在晚自习结束后绕着当地一个人工湖公园跑步,在公园周边旧书摊旁驻足,顶着满身大汗,拿着精挑细选的书,走在回家的路上,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幸福和满足中。每一个孤单的少年都可以凭借阅读,让自己在精神上获得独立。它能为少年们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在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中流连忘返。对于阅读,海漄从未圈定范围,看历史,也看武侠,看科幻,也看悬疑。“读汪曾祺、史铁生,也读刘慈欣和阿西莫夫。回想起来,早在小学时我就读过了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古峡迷雾》、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汤素兰的《阁楼精灵》、沈石溪的《牧羊豹》……”那时的海漄只认为自己所看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知道,在其中,还有一类被归于“科幻”的范畴。更想不到,在未来,它将陪伴自己很久很久。在卓越教育鲲鹏少年生长营启动会上,海漄表示,他始终固执地认为,“阅读应该是自由而宽容的,我们读书,从来不是为了立竿见影地提高成绩,而是为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为了保持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这种广泛的阅读兴趣,给了他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句话说,如果想让一个人学会造船,就激发他对大海的渴望。渴望源于内心的热爱,热爱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书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想要动笔去写,海漄便是如此。· 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所行皆热爱海漄第一次尝试投稿大概是在初中,回看当时写的短文,他用“幼稚”来形容。已投出去的稿件自然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所幸,勇敢的少年踏出了科幻文学写作漫漫征途的第一步,才有未来无限可能的篇章。当然,人生并非坦途。大二那年,海漄迎来了一个人生征途上的巨大思想冲击。海漄不小心把开水洒在了笔记本电脑上,他给家里打了电话说,希望转三四千块给他换台新电脑,但父母却为难地说要到下个月手头才宽裕一点,问他能不能找地方修一下。从这时候起,海漄清楚地意识到,父母赚钱并不容易,人生本不是岁月静好的,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一份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新的认识,催促海漄加紧学习好专业知识,热爱的写作也并未落下。2011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海漄终于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惊情喀纳斯》。“大家是不是以为,我的写作就这样步入了快车道,从此之后便势如破竹了?”海漄笑着向在场观众提问。现实恰恰相反,海漄陷入了漫长的沉寂。挑战又一次到来了,繁忙的工作难以抽出精力,新写的作品也陷入了屡投屡退的怪圈。但坚定的热爱是从不畏惧时间漫长的。转眼来到2017年,心理负担终于被规律的工作抚平,他发现写作依旧是无法忽视的部分,创作重启。海漄开始稳定地发表作品,也拿到一些奖项,最后在去年成为雨果奖的幸运儿。海漄坦言,“恰恰是规律的工作锤炼了我在写作上的能力”。沉淀后的腾飞,必将带来新的跨越。平衡平常生活和热爱的事业,海漄做得很好,并给同样有学业压力或工作压力的少年们具体的方法论。写作的过程枯燥而漫长,需要勤奋和自律的态度,对时间的合理规划。“不同于快与紧,慢与松亦是一种智慧。若形不受制,则行不受困,这个道理无论是在成长还是在写作中都同样适用。”“很多时候,写作,包括我们的许多爱好是需要相对‘整段’的时间的,但现代人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碎片化了,于是我们会觉得时间怎么也不够用,放学或下班后什么事也干不了。实际上,我们业余时间的碎片化很大程度是我们自己主动造成的。我们刷社交媒体,刷短视频,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当我们排除这些干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话,时间自然就被整合起来了。”热爱的事情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它会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和充实起来,也可以让我们在工作或学习时更加心无旁骛。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卓越教育鲲鹏少年生长营启动会上海漄分享)·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稳扎稳打的学识积累很多人都会问他:“写作有没有创作瓶颈?”海漄斩钉截铁地给出回答:“没有写作瓶颈是不可能的,瓶颈不是某一时间特定发生,而是时时刻刻正在上演。”海漄认为,大多数时候,写作瓶颈是知识积累导致的。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其他类型文学的创作,往往都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一篇2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可能涉及物理、历史、生物等等学科的知识。某种程度上说,未来对学生的要求和写作对人们的要求是类似的,它们都需要作者具备强大的学习力,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及学习能力。以代表作《时空画师》为例,出于对《千里江山图》作者命运的好奇,海漄决定写一篇小说。“我了解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了解到画中景物有其原型,包括仙游瀑布、鄱阳湖、苏州利往桥……”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联想和思考。虽然这些知识与写作没有直接联系,但当他去学习的时候,作品便变得更有质感和力量。不是人人都有一百分的天赋,但人人都可以具备收集资料加以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进而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辨析问题。于海漄而言,《时空画师》已成辉煌历史,他不断前进,下一个征程无论在哪,要稳扎稳打地积累知识,始终不变。人生这场征途,写满了平凡少年的沉淀与腾飞。正如海漄演讲的结语“所谓鲲鹏,在海为鲲,在天则为鹏。而我们的青少年,正如鲲在海中,广博地吸取知识,静心沉淀,面向未来,总有一天会化身为鹏。”每个少年都有无限可能性,不被困境打败,不放弃自己的热爱,终有一天可以成为翱翔山海的鲲鹏少年!大月芽助教系统:  艺术技能培训教务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 免费试用 》(卓越教育鲲鹏少年生长营启动会,海漄与孩子们互动)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加强社校合作 共育时代新人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加强社校合作 共育时代新人 ——“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侧记  暖日和风四月天,“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来到上海,于4月24日上午和下午相继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校园。  “当版面编辑,常年上夜班确实辛苦,但从热爱的党报事业中收获无法替代的成就感,苦也值得,苦也是甜。”  “做一名记者,永远在路上,开眼界、长见识、增才干。希望用我们笔下的文章,架起党和人民之间的连心桥。”  “人民日报新媒体35岁以下的用户占了70%,其中60%是20岁到30岁的用户;而33岁,是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记者的平均年龄。”  …………  来自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政文部、国际部、新媒体中心和海外版的5名一线编辑、记者,面对两所高校的数百名同学,讲述自己在党报学习工作的故事和感悟,分享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创新表达方式提高传播质效,如何通过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加快向专家型记者成长,如何做精做深国际报道、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他们中,有在夜班坚守20多年的资深编辑,也有毕业入职报社才几年的年轻记者,讲述的故事不同、交流的感悟不同,相同的是作为党报工作者的担当奉献,是对青年学子了解党的新闻工作、加入党报事业的真切期待。  “看到同学们青春的面庞,我想告诉大家,走过76年岁月的人民日报也很年轻,充满了青春活力。”校园行活动组织者介绍,今天的人民日报,已从创刊时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15亿人次的新型主流媒体。  报名参加分享交流活动的同学,不仅有新闻传播专业的,也有学习理工科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同学们一次次举手提问,与编辑记者互动交流,从“人工智能将给新闻传播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到“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将深刻的理论讲得生动鲜活”,问答之间,收获的是共识共鸣。  “听了报社老师的分享,我更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对个人选择职业、选择事业的重要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笃行实干中展现奋进之姿,在学思践悟中砥砺报国之志,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新闻理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雨璠说。  “选择自己所热爱的,热爱自己所选择的,对这句话我感触最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思忆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将来也要作出一份贡献。  “人民日报校园行”上海活动得到了两校大力支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表示,复旦大学长期坚持人民日报进校园、进课堂,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希望以校园行为新的起点,加强社校合作,共育时代新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薇薇表示,要增进与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的沟通交流,推进实施“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计划”,努力培养、输送有志于党的新闻事业的优秀学生。(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6日 10 版)

全面推进“一○一计划” 筑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教育时评  日前,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理念再深化、质量再提级、范围再拓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根基。  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是教育部统筹组织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旨在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带动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强突破”,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根基。实践证明,“101计划”试点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此次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为进一步推进“101计划”明确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在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高度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聚焦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从根本上把握准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01计划”紧盯课程、教材等人才培养改革关键,通过一流基础要素建设,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基石,有力回应强国建设对教育、人才的期待。面向未来,要以该计划持续深入开展,牵引带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变革、模式创新,以新思路、新打法、新赛道不断催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动能。要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更多学科领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要素建设,聚焦课程和实践等要素,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而实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一流实践项目是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要素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阶性,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体现创新性,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新思考和实践提供空间;体现挑战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动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为突破口,凝聚多学科力量,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交叉的核心课程、精品教材和重点实践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科研势能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是大势所趋。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创新,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教材等创新发展,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和跨越式发展,通过智能工具增加课堂互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有效拓展教学广度与深度,加快建立更为平等、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要坚持稳中求进原则,分批次拓展实施领域,不断将成功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领域,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常情况下,改革因问题而生,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坚持稳中求进原则,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优质资源在基础学科、急需紧缺领域有序推进。基于基础学科发展实际,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各学科自身特点,细化不同学科重点任务,找准各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加强资源统筹,分批次拓展实施领域,力争做到推广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不断将成功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领域,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要兼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引导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及早了解基础学科,坚定投身基础学科、急需紧缺学科领域的理想信念。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应积极探索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将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培养优势。在知识、能力素质图谱建设中,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搭建桥梁,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质疑、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同时,“101计划”汇聚了大批顶尖专家、学者,应积极发挥核心师资团队育人实效,注重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作者: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1版

以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回应就业新挑战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当下,如何在实现更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促进高质量就业,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体系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  做好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学生工作教师兼职承担,专业教师参与不够,行业企业专家介入不够。部分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力不足,存在重科研活动、轻就业指导的错误认知。加强体系化建设,努力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凝聚专兼职力量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  在专职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推行全体教师“一岗双责共同参与”制,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专家队伍、管理队伍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引导者和教育者角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和资源支持。在兼职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邀请各行业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杰出校友等加入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指导服务,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行业需求。  从就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来说,高校就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体系化不强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并未设置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而是在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对其开展相对集中的课程授课、职业教育等。  这样的流程设置把就业指导工作变成了一个固定化的任务,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着眼于此,要建立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置与之学段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课程。例如,低年级阶段重点开展普适性政策宣讲、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融合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年级阶段依托调研实践、就业实习等,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积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而拓展和延伸就业指导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就业方向。如何为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精准贴合大学生需求,持续提升人岗匹配度,是助力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聚焦就业“知识点”的获取,学生无法实现所学专业知识向职业操作的有效迁移,对于新议题、新问题、新策略的认知有限,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性整合思维明显不足。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障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社会各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显得越发紧迫和必要,必须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不断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境、新要求。  对此,一方面要创新基础生涯教育课程,依托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求职面试培训、一对一咨询等传统课程模块,构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常态化互动与交流机制。通过提供职业指导、求职技能培训及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个体的潜力优势和个性化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反思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另一方面,则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行业需求、技术要求等内容提前放置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推动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就业目标领域相匹配。同时,应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实效,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专业化指导赋能高质量就业。  体系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主动适应当下就业新形势、新挑战,强化政策保障,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完善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建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助攻。  要完善培训体系,既要引导就业指导教师升级就业教育观,树立人才“高质量培养”与“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的育人观念,又要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素养。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就业信息平台,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表现和内在潜能进行“数字画像”,“一人一策”动态跟踪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让就业信息采集工作更加全面、准确、可靠,推动高质量就业的新思路、新模式落地。  探索建立相对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满意度指标体系,以指导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将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情况纳入就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实效。  (作者:杨亚星,系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廉洁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宪承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2版

青少年当在志愿服务中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办在印发《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强调,这份《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意见》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制度机制,壮大队伍力量,丰富活动项目,加强阵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如今,志愿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应急救援、重大赛会和重要活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塑造了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诸多不足。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制度设计,构建工作体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对志愿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在制度体系上进行全局谋划、系统设计,为我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意见》着眼加强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律,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志愿服务的新要求,总结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实践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推动我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总体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务实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牢牢把握这个总体要求,要深刻理解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全过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满足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真情暖人心、聚民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价值引领,就是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主流价值,学习雷锋精神,做真理的传播者、文明的播种者,把服务群众与宣传群众、引领群众结合起来,传播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更好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资源力量,统筹线上线下、平时急时志愿服务建设,促进均衡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效益和整体效能;坚持实践育人,是要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中提升人生境界,不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务实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志愿服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路径模式,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保护母亲河、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中,广大青年、学生志愿者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中接续奋斗、无私奉献,展现青春力量、绽放青春光彩,谱写了壮丽的新时代志愿者之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意见》提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落实这一要求,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壮大青年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的队伍,为他们搭建用专长为社会作贡献的舞台,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国情认知、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石国亮,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2版

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6个着力点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一条顶层设计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典型路径。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各地存在校际资源差距大、师资队伍不均衡、学校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等共性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以新战略构建区域教育新理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教育、人才、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共性是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特性是不同区域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构建具有区域话语体系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改革进程中,始终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放在首位,因地因情制定教育政策,开放吸纳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充分运用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力量等“跨界资源”,实现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发展始终。东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区,坚持“系统研究与实践推进同向发力、体制创新与机制完善同步推进、把关定向与办学治校同频共振”的原则,重点围绕“教育集团化学校试点策略”进行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区域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一要抓住全面提升党组织功能的重点,改革中小学领导体制;二要抓住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难点,修订议事规则,对党委会决策事项、议事规则以及与校长办公会(行政会)的关系作出明确规定,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三要抓干部与人才培养的焦点,积极推进“集贤”计划,努力构建人才分层培养格局,高水平建设基础教育人才高地。  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办好每一所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主动融入“三轴支撑、两核引领、一带环绕、多点聚集、组团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中部核心地区辐射带动引领、北部跨越式发展、东西部两翼齐飞、南部再上新台阶的教育发展新面貌。同时,在教育经费配置中,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集团化办学,突破集团内学校的体制固化,保障教师和校长流动的科学性,用课题立项方式研制集团内加盟校(或校区)的办学特色和课程特色,避免全城形式上的“名校化”和办学单一的“模式化”。  以专业发展为内核优化师资结构。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按照学校布局需求,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优化教师结构。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成长需求实施精准培训,满足教师差异化发展。比如,运用分层分类教育科研课题引领分层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形成骨干教师、特优教师和特级校长的良性循环梯队培养机制。上海市浦东新区探索跨学科类、综合艺术类、综合技术类教师队伍建设,增设跨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审组别,增设跨学科中级职称评审序列,创新学区和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在绩效奖励中向多劳者和优效者倾斜。  以数字化引领教与学深度变革。作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区探索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一体化整体推进。长宁教育数字基座,就是上海市政府联合企业、学校三方共同打造的一套标准化数字学校中枢系统。对教师而言,教育数字基座就像一个线上教育应用库,想用什么就从里面选,可以更加有效地赋能教育教学。除了为学校提供教、学、管、评、研全场景应用,实现长宁区教育数字化统一管理外,长宁教育数字基座还让一些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学校也能跟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以多边合作提高教育开放度。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体的行政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其他地区的一切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和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教育超前发展的体系。诸如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以办学实践经验互惠、干部教师培训交流互派、教研科研专题研讨互动、学生“手拉手”互助、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享、长效保障机制建设互促的“六互”为载体,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向外辐射,加强与青白江和金堂的区域教育合作,努力实践区域教育一体化。上海市、广东省等地区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主导的教育标准制定和教育监测,把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形成的理念、制度、方法凝聚成世界各国认可的中国教育范式和教育强国案例。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中缅边境地区国门学校的发展路径研究”[GYI2019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吴景松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9版

美育课堂开到街头巷尾

[光明网教育] 2024-04-26

青岛将高校大学生艺术节打造为城市名片—— 美育课堂开到街头巷尾  “没想到在青岛海边还能欣赏到这么美妙的琴声!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的演奏太棒了!”  连日来,游览青岛各景区的游客大饱耳福,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走出校园,先后在栈桥景区等处开展校外公益演出。美育课堂开到了街头巷尾、开进了社区,学生从聆听者转为实践者、传播者,展现出青春自信和风采,也提前拉开了第二届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文艺轻骑兵”活动进中小学校园、社区、企业的序幕。  第二届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从今年3月持续至7月初,分为展演、汇演、巡演3个阶段。3场“青春主题”系列展演由市级牵头、高校承办,分别设置了“奏响青春”器乐专场、“律动青春”舞蹈专场和“炫彩青春”特色社团专场,驻青岛高校的46支优秀队伍进行现场展示和交流学习。除市级集中展演外,驻青岛高校在市级艺术节的带动下,立足本校特色优势,积极开展校内特色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各高校已累计开展班级、院系、校级等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学生35万人次,学生参与率已超70%。  “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是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砥砺奋进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是立德树人、润泽美丽城市的最好彰显。”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介绍,2023年的首届大学生艺术节成效显著,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00余场次,参与学生30万余人次,开展进社区等交流实践活动132场次,参与师生近2.8万人次。  今年的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涵和外延,确定在巡演阶段实施“文艺轻骑兵”行动,突出双向互动、联演联动,将优秀节目送进中小学校园、社区、企业。驻青岛高校学子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到各级文化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高校校园艺术气息愈加浓厚、学生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刘升勤表示,相信通过校地双方同向聚合、同步发力,第二届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必定精彩纷呈,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的这张名片必定更加亮丽多彩。  作者:本报记者 孙军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1版

江苏无锡:“科技副总”助产学研深度融合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江苏无锡:“科技副总”助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校企将联合申报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我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得加油干!”4月9日晚7点,迟荣华还在伏案撰写报告。她既是无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专职教师,又是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科技副总”在企业是啥角色?无锡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是江苏省引导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鼓励支持企业从全国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等,解决企业科技人才“不够用”“不会用”“不适用”等问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起迟荣华,德科立公司研发一部部长吴松桂竖起了大拇指:“迟老师带领我们企业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电力超长跨距传输系统若干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配套通信工程,这是当时全球商用最长的无中继传输光缆跨段(G.652)!”“科技副总”的到来,让高校的科研创新在企业有了产业转化的渠道,双方一拍即合。德科立是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迟荣华是物理电子学博士后,拥有26年光通信研发经验。没有课的时候,她埋头钻进工厂实验室和车间,与研发团队一起验证科研数据、攻克产品难题。她告诉记者,有一家外企找到德科立公司,要求量身定制一款性能优异的小型化光放大器。她马上带领企业科研团队日夜攻坚,两个月后,终于攻克了小型化光放大器弯曲损耗、长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为企业一举打开日本市场。目前,该产品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科技副总’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更重要的链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通道。”吴松桂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迟荣华的推动下,2023年德科立联合无锡学院成立“德科立班”,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今年3月,迟荣华带着首批8名学生来到公司,授课的同时,让学生在测试线上做实验。“把课堂搬进车间,不失为企业储备人才的好办法。”该公司人事负责人陈英说。两年多来,仅无锡高新区就有57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受益企业超50家。专家学者进企业、下车间,把研发课题带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帮助企业研发新型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效率水平,打通了产学研融通关键环节。“科技副总”与无锡企业紧密牵手、成功合作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无锡聚焦科技人才招引,挖掘企业高端科技人才需求,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对接。除了加强人才招引,未来无锡还将在完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方面进一步发力,清单式开展校地、校企对接,探索建立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提高创新资源溢出率,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副总”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杨明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郝孟佳)24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正式发布上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记者了解到,“学术世界”以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为宗旨,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于一体,集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于一身,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指出,“学术世界”发布上线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健康学术生态。要积极发挥文献中心作用,强调中国理论原创与中国实践关切,优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主流、经典、必读文献,为专家学者治学育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文献服务;要积极发挥学术中心作用,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学术交流与传播服务,为作者、读者、期刊和学术机构提供交流学术、激荡智慧、碰撞思想、成就新知的平台;要积极发挥学者中心作用,汇聚全国各类机构、各个层次、各门学科的优秀学者,特别是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健康成长提供指引和助力;要积极发挥传播中心作用,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学术世界”的上线将为推动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有机整合,推进知识平台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能。我们将以“学术世界”运行为新途径、新动力、新工具,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一同团结奋斗,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协同推进学术知识创新与交流,奏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协奏曲”;打造创新创造的传播展台,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激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引擎”;打造育才育人的交流舞台,将立德树人和创新发展学术有机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强磁场”。据介绍,“哲社主文献”平台集萃收录2万余篇(一期)哲学社会科学主流、经典、必读文献,重点在“精”——为学者们高效研读学术精品和知识精加工提供“一站式”入口;“哲社预印本”平台以“学者共创、开放共享”为理念,特色在“快”——为平台、期刊、作者三方协同搭建桥梁,提供成果审核、预印发布、开放评阅、荐稿选稿、复印转载、全媒体传播等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两个平台将与在建的其他子平台有效集成,共创“学术世界”,构筑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会上还举行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月刊》等国内知名期刊代表加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签约仪式。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也于当日举行。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两项评价研究成果,共有570种学术期刊、127家高等院校、12家社科院(联)等入选《202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749种学术期刊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广西师大举办国际文化节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图为老挝学生表演民族舞蹈。 庞革平摄 本报电  (记者庞革平)近日,广西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外师生文化体验营活动在广西桂林举办。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出席。 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国际文化节有助于增进多国友谊,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她相信,通过这一活动,各国青年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文艺展演环节,中外学子同台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歌舞节目,展现了青春风采,也体现了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连连。 本届国际文化节共设有30余个特色文化展台,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情等。

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改革观察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种下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种子4月的清华园,紫荆盛开,丁香绽放。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3周年校庆之际,第三届“清华工匠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这项由清华大学1986级(1991届)校友奖励基金设立、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训练中心”)承办的赛事,创办时间不长,却已成为展示该校工程实践教育成果的一扇重要窗口。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训练中心,近距离观察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探索。“工程实践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早在1911年,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成立时,手工课便是最早被列入学堂的10类课程之一。1937年,金木工实习课程开设,对学生进行各类机械制造、装卸、试验方法的实践训练。”向记者说起学校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沿革,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为服务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金木工实习演变为金工实习,成为众多清华学子的必修课,也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清华记忆”之一。“那时学校有自己的工厂,我们下到工厂里,跟着工人学。用老教职工的话说就是‘干真活’——‘真刀真枪’操作机床,学习焊接、铸造、机械加工等基本工业技能。” 李双寿于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至今仍对那时的金工实习印象深刻。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单一的金工实习已满足不了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在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建议下,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电子工艺实习,工程实践教育由此进入机电综合实习阶段。李双寿印象深刻的是,那时无线电、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要下到校办工厂,从亲手做出一台小型收音机起步,逐步掌握电子工艺技能。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我国产业升级步入快车道,工程实践教育也走到“岔路口”。“过去我国产业以代加工为主,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工程实践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在李双寿看来,现代工程问题日趋复杂化,工程实践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强化“大工程”理念。经过校内外多次调研,他和团队认识到,工程实践教育传承、锤炼工匠精神的传统不能丢,但必须将基础技能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工程理念以及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训练中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将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一步拼接组成完整的课程模块族。当新技术出现时,只要适当增减模块,即可排出新的课程。“通用模块”与“专业模块”的自由组合,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训练需求,也能适应各专业学生的深入实践需求。李双寿举例说:“比如,一名汽车系的学生可以从基本的铸造、焊接技术实践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汽车材料加工、设计制造乃至产业管理的实践学习。”李双寿带记者随机走进训练中心的一堂实践课。这里的情形与一般课堂不同——同学们正站在场地中间热烈研讨,老师则在一旁认真聆听。“现在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李双寿说,“因为大家感到,实践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而且站在产业最前沿。”“希望这里走出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创客”2013年,依托训练中心,iCenter创客空间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将创客教育引入工程实践。“创客教育与未来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也是顺其自然。”李双寿认为,未来工程行业将更多围绕场景展开,因此工程教育也应培养学生构建场景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对未来场景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通过对具体产品的创新、创造,倒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久前,北京市公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北京众清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家企业就是iCenter孵化的众多创新企业之一。该公司核心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马川至今记得,创业初期,iCenter曾无偿提供给公司上百平方米办公场地,并为公司介绍加工工厂,甚至提供融资资源,帮公司度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不仅是创业者,在iCenter,每一个有想法的创客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穿梭在16500平方米的iCenter实训场地中,记者看到,3D打印快速成型实验室、技术开放工作室等活动空间,到处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激光切割、激光内雕、3D彩色人体扫描仪……大量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正在为学生的各种创新产品开展加工服务。“我们的资源是开放式管理,各年级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中心的场地、设备。哪怕是一张粗略的示意图,经过专业教师指导,也可以变成一件产品。”李双寿说。除了硬件支撑,训练中心还在模块化课程中新增了创客教育相关课程,覆盖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创业全链条,并于2016年开设了全国第一个面向双创教育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2020年,iCenter联合校内18个院系共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证书项目。该项目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共性前沿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在,创客理念已经深深融入日常实践教学。在相关课程中,教师会围绕特定主题,以产品为导向,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原型产品进行演示,以此促进学生运用最新技术工具,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创业者,也从不以创业成功为导向开展教学,而是希望通过创客教育,让大家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李双寿说,“无论创业与否,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创客。”“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劳动者”一年一度的“清华工匠大赛”,已成为iCenter最热闹的活动之一。“虽然我毕业于经管学院,但那时我们同样要参加金工实习。‘真刀真枪’的实习,让我很受触动,也对我后来从事投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清华大学1986级校友、1986级(1991届)校友奖励基金发起人刘迅看来,国家和社会的财富积累,靠的是每一位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劳动,这也正是金工实习传递给同学们的劳动价值观。作为投资人,刘迅考察过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许多企业并不大,但能在某个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靠的正是工匠精神。”他说,“新时代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特别是要面向青年群体。”带着对昔日金工实习课程的深厚情感,以及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初心,2021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1986级校友正式募资成立校友基金,设立“清华工匠大赛”。大赛由训练中心承办,校友基金持续资助至2031年。目前,大赛已纳入《清华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成为劳动教育重点支持的综合性赛事。“清华工匠大赛”初始设有两条赛道——工匠传承赛道和探索拓新赛道。“这两条赛道,一条象征着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另一条则是希望能够激励创新。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也是训练中心的理念。”李双寿介绍,工匠传承赛道参赛作品主要来自训练中心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直接将课上的优秀作品用于参赛,以此考察其对基本工艺技术的掌握与理解,“这也是为了激励同学们在日常课程中做好每一件作品,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探索拓新赛道则重点鼓励团队关注“四个面向”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展示双创成果。今年举办的第三届大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劳动者”为主题,新增了融合创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劳动者。既有工匠精神、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才符合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李双寿介绍,融合创新赛道将举办产教融合分赛,赛题和评选要求由大赛组委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鼓励学生面向产业实际需求搞创新。“对大赛中诞生的优秀作品乃至初创企业,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刘迅表示,“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大赛能在同学们心中种下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种子,成长为新时代的创新型劳动者!”(记者都芃)

地球磁场或三十七亿年前已存在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研究结果24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没有磁场,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它可保护人类免受宇宙辐射和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太阳风”)的伤害。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现代地球磁场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尚不明确。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调查了来自格陵兰岛伊苏阿的古老含铁岩石样本,这些岩石可追溯到37亿年前。岩石中的铁颗粒有效充当了微小的磁铁,当结晶过程将它们锁定时,可记录磁场强度和方向。研究人员发现,岩石样本记录显示了至少15微特斯拉的磁场强度,与现代磁场的30微特斯拉很相似。地壳中岩石通常具有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这些历史抹去了以前的磁场信息。然而,伊苏阿地壳上层的地质独特,位于厚厚的大陆地壳之上,可保护它免受广泛的构造活动和变形的影响。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建立明确的证据,支持37亿年前磁场存在的结论。这项研究从整个岩石样本来评估最古老的地球磁场强度,与以前使用单个晶体的研究相比,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了解地球磁场强度如何随时间变化,有助于确定地球内部固体核心何时开始形成以及热量从地球深处逸出的速度,这是理解板块构造等过程的关键。【总编辑圈点】地球上能有生命形成,地球磁场功不可没。强大的磁场,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护罩。我们平时所用的指南针,依赖的恰恰也是地球磁场。不过,至于地球磁场究竟如何形成,目前有许多假说,但仍无定论。对地球磁场的研究,主要依赖记录着磁场信息的古老物体,比如岩石。但受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这些记录又并非“原汁原味”。这次,科研团队调查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伊苏阿地壳上的岩石,认为37亿年前地球磁场已经存在——这是目前为止最古老的证据。(记者张梦然)

多尺度浸入式打印实现“大小通吃”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图为利用多尺度浸入式打印策略打印的异质人类眼球结构。受访者供图“嗡嗡嗡……”30厘米见方的操作台上,一根3D打印针头扎进透明“果冻”中,针口处不断挤出一根“红线”,在“果冻”中沿着电脑规划好的路线来回移动“作画”。当针头自下而上移动到“果冻”上端时,只要按下暂停键,再将一层新“果冻”叠加到旧“果冻”上面,针头又开始“画”起来。最终,一颗高约6.5厘米的红色心形3D模型被仅有1.27厘米长的小针头精准打印出来。近日,正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交流学习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张诚在视频连线中,向记者展示了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我们用的‘红线’,是可以模拟细胞外环境的水凝胶生物材料。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生物墨水’。”张诚解释,这种利用生物墨水打印生物器官或组织的浸入式打印技术,是生物3D打印的重要分支。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丹阳告诉记者,以往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只能用小针头打印特别小的生物组织。如今,用小针头也可以制造像心脏这样的分米级大尺寸器官。日前,赵丹阳团队与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教授金翼飞团队等组成的海内外联合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持续攻关,提出多尺度浸入式打印(MSEP)策略,实现了“一策多用”和“大小通吃”。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可支持复杂器官制造生物3D打印技术基于增材制造原理,以活性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为主要原料制造生物组织和器官,是再生医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制造手段。在过去十几年里,生物3D打印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医疗、生物学、材料和制造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和创新。近年来,较为成熟的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成果频见报端,其涵盖药物、伤口敷料、器官芯片、药物缓释系统、假肢、人体组织器官模型以及生物机器人等多个医学领域。“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在生物3D打印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制造复杂生物组织和器官提供了关键支持。”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张诚谈起浸入式3D打印技术时如数家珍,“传统的方法是利用针头挤出生物墨水,在特定的支持浴材料中将成品打印出来。视频中的透明‘果冻’就是支持浴材料,主要起到辅助支撑作用。”由于人体器官在身体内部多具有悬空结构,且生物墨水本身较为脆弱,与在空气中直接打印相比,在凝胶态的支持浴材料中打印更能保障打印结构稳定且不易坍塌。凝胶态是一种特殊的固态形式,果冻、豆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水凝胶是凝胶态物质的一种,因含水量高、与细胞外环境十分相似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造领域。张诚介绍,支持浴材料通常采用具有良好屈服应力特性的水凝胶。3D打印针头扎入支持浴材料后,由于支持浴材料具有屈服应力特性,在打印针头划过时,材料会变为液态。等针头挤出生物墨水并离开打印位置后,支持浴材料又会重新变为凝胶态,从而将打印墨水材料牢牢“抓住”,使打印结构保持稳定并保障打印结构精度。研发新材料破解瓶颈问题为什么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很难打印分米级及以上的大器官?张诚解释,传统的支持浴材料不能在凝胶态和液态之间随意切换,难以在打印时向打印容器中按需添加支持浴材料。因此,打印前支持浴材料就要“一步到位”,要打印的器官有多高,所需要的支持浴材料就要有多深。随之影响的是针头的长度:打印小器官,短针头即可;打印大器官,就需要长针头。这就像是书法,写簪花小楷时多用纤细秋毫之笔;写擘窠大字时则需用斗笔等。问题随之而来:针头越长,将生物墨水挤出来所需的力就越大。而生物墨水又极其脆弱,针头越长,生物墨水中细胞被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不小心就会“鸡飞蛋打”。事实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目前这项技术仅能打印功能特征尺寸在数百微米到数十毫米之间的组织和器官结构。“如果能用小针头打印完一层后,再在上面倒入一层支持浴材料,再打印一层,如此实现逐层打印就好了。”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金翼飞提出了这样的设想。而要实现这个想法,关键在于研发出一种能够随心所欲进行状态转换的新型支持浴材料。有材料学专家认为,研发新材料的一种方式就像炒菜不断调整油、盐、酱、醋的比例,找出口味最好的菜谱配方一样,需要不断调整组成材料的种类、比例,从而找出具备优质性能的新材料。当然,这种“炒菜”式研发过程是极其枯燥和漫长的。经过无数次调整配比和不断重复试验,联合研究团队终于研发出一种刺激响应性支持浴材料。它能够在保持屈服应力特性的同时,随简单的温度变化实现状态转换。“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该材料为液体;高于25摄氏度时则为凝胶态。”张诚告诉记者,打印制造时,只需将温度降低,把这种支持浴材料倾倒进打印容器中,随后升温使其变成凝胶态,让针头开始工作;待本层打印完成,倒入下一层低温支持浴材料,再升温继续打印。如此循环,再大的器官都能实现精准打印。有了关键材料保驾护航,利用浸入式3D打印技术制造器官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MSEP策略应运而生。凭借“一策多用”的优势,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小针头不仅构建了具有微米级特征尺寸的高精度角膜结构、具有毫米级特征尺寸的同质/异质眼球和主动脉瓣膜假体,还打印出具有分米级尺度的全尺寸人类心脏模型。该策略在构建多尺度人体组织和器官方面的潜力被充分验证。最终目标是“形神兼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每年急需器官移植的大约30万名患者中,仅有约1.6万人能够获得器官捐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发现,全球每年只有不到10%的器官移植需求能得到满足。巨大的移植器官缺口让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了动物器官移植。尽管当前已有临床应用案例,但动物器官移植依然面临费用高昂、具有物种间免疫屏障、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和社会伦理问题等重大挑战。而3D打印器官一旦发展成熟,上述问题便有望得到解决。“MSEP策略显著提升了3D打印器官的打印效率和精度,扩大了可打印尺度范围,有望为人类解决移植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尽一份绵薄之力。未来,我们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短期内,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并实现载细胞打印,为后续功能化器官打印奠定坚实基础。长期来看,我们将致力于提高打印器官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提升3D打印组织器官与人体天然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度。”金翼飞认为,“形似而神更似”一直是人造器官追求的最终目标。事实上,生物3D打印技术发展至今,始终有几片“乌云”笼罩其上,限制了这项技术造福人类的进程。赵丹阳说,生物材料选择与适应性、打印精度与分辨率、打印效率与成本、组织血管化与生长、打印结构后续的功能化诱导等,均是目前整个生物3D打印领域面临的重要瓶颈。“我们能做的,就是瞄准其中一两个方向,尽己所能攻坚克难、奋楫笃行。”他说。(于紫月)

教育部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按照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系列行动部署,4月23日至4月26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全国教材管理人员培训班,正式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并作专题报告。 王嘉毅指出,开展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专业化的培训,目的是推动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过硬、熟悉教材政策的教材工作队伍。教材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落地、铸魂育人实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教材治理体系完善、教材研究组织化实施等关键任务,全面提升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 培训班上,教育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教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教材政策文件、国际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培训还安排了分组研讨、专题交流、现场教学等环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分管教材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参加培训。按照计划,教育部将陆续举办全国教材编写人员、审核人员、研究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等专题培训班,全面覆盖教材工作各支队伍。

教育部部署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认真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通知指出,本届展演活动以“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为主题,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知明确,本届展演活动从2024年4月开始,分各校(县市)、省级集中展演和全国现场展演三阶段进行,为期约一年半,全国现场展演活动将于202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提升展演覆盖面。要营造简约精彩、充满朝气的展演氛围,打造充分展示青少年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的重要平台。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肃开展评选工作。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展演活动的影响力。

张大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日前,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张大良指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决定着人类命运,决定着国运盛衰,是真正的‘国之大者’。高校作为重大高新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为持续壮大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赋能。”张大良说。张大良表示,高校需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张大良认为,高校要因地制宜部署创新项目,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应用,更好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锻造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人才链”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教育要先行。张大良认为,要以产学研融合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因地制宜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群,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尤其是在支撑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新质生产力质效的持续提升。同时,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进培养模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四新”建设。“尤其要加大力度建设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锻造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人才链’,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制造业垂直领域急需的卓越工程师、产品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张大良说。降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摩擦成本” 张大良指出,高校是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首先要优化环境,打造体系化、多层次的人才成长平台,着力构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人才各展所能的激励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张大良表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科技激励政策,打通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降低产业界和科教界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消除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环境、成果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张大良建议,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对外开放,积极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企业开展专题服务,加强区域性科研设备协作,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此外,要完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共同研发重大创新产品,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建立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系统性保障。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李依环)日前,《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该书是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的最新成果。记者了解到,《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作者是音乐评论家陈立,内容源自其所作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视角聚焦多个世界音乐名城,以音乐大师们的足迹为线索,讲述众多音乐大师的故事,并将各地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风光融入其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以音乐之美拨动文化之弦,当旅行与古典音乐碰撞,跟随音乐大师的步伐,可以看到更多别样的艺术美景。未来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还将推出更多精品书籍,奉献给热爱艺术的和生活的观众和读者。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表示,2023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建立出版合作,启动“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这一重要文化艺术普及项目。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启智增慧、完善人格。愿每一个人都浸润在书香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据悉,“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缘起于艺术普及品牌活动“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延展与深入,旨在通过关于音乐、绘画等一系列具有国际视野的书籍,传播及弘扬经典文化,为大众普及艺术知识,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财大举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财大举行。校方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李依环)“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活动以“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主题,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主办。据悉,许国志1919年4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这几个学科方向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组织、领导工作,毕生保持着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指导了几代科研人员的成长,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人才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表示,中央财经大学一直对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的建设给予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致力于为英才班的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和资源保障。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洪波表示,许国志院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新时代新使命,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许先生的事迹,传承许先生的精神,报国爱民、勇攀高峰,为祖国富裕强盛和科技事业的繁荣进步而努力奋斗。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如何构建教师、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中心主任洪永淼,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等专家聚焦拔尖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交流。

学位法审议通过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介绍,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自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区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明确不同的要求。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位授予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学位法审议通过 明确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记者注意到,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这是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既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也是对3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学位法第二条规定学位类型时专门写了“等类型”,这为实践中探索设立其他学位类型留下了制度空间。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学位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尊重规律、整体推进、机制创新,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注重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加强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提升人才培养链、工作管理链的匹配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实效性、长效性,推动培养单位实现内部体制机制变革。

学位法:三种情形将不被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指出,学位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保障学位质量”,并设专章作出细化规定,全面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一是突出自我管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学位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二是强化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定期组织专家对已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三是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要求学位授予单位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遴选、考核、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规定博士研究生应当努力钻研和实践,认真准备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确保符合学术规范和创新要求。四是明确法律责任。规定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记者注意到,学位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一是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二是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三是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我们对未来的最好预测,就是创造未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2天前的清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高欣蕾,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赶到学校。她无意间注意到,操场一侧的气象站前,一个小男生正久久地站在那里“发呆”。她上前询问后才知道,男孩是五年级(1)班“观天识云”项目的成员,这天正是他负责记录观测到的空气湿度数据。他焦急地说:校长,我们的人工观测数据是79,可是电子观测数据却是67,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一场关于“不同湿度”的学习与研讨,就这样真实地展开了……4月25日,北京市昌平区2024“科研·课程季”系列展示活动,在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当日,该校通过15节丰富多彩的开放课程,全面展示了学校以科研赋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探索。“大美中国色”项目成果展示 “孩子们总是带给我惊喜”梁万全和王梦萱,都是五年级(1)班“观天识云”项目式学习组员。这个班的32名学生,被分成6组,全都参与了该项目式学习。“最初,我们只是观测和记录云彩和云量的变化,后来发现,湿度和风力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天气”,梁万全一边向大家如数家珍地介绍不同的云彩,一边介绍小组的每日工作安排:有人拍摄云量,有人收集和记录数据,有人负责绘制图表……“等我们的项目成熟了,我们希望能为学校广播台提供每日天气信息和穿衣指数”,王梦萱在一旁补充道。该班班主任王驰已有9年教龄。他介绍说,“观云识天”项目式学习源于上一届毕业生开展的为期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项目,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智慧,还根据收集到的观测数据,做出了自己的“日影”长度对照表,并以很“艺术”的方式展示在了学校的墙面上。王驰坦言,他最初很担心学生们遇到挑战或困难后退缩,“孩子们刚参与项目时热情高涨,但是很快就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终,孩子们不但坚持下来了,还时不时给他带来惊喜,“有的学生研究能力很强,除了能自己查找各种资料信息,还阅读了大量与气象相关的书籍,而这正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最好方式。”随着项目的推进,有几个学生开始对气象气球产生了兴趣。“他们先是提出,能不能购买一个小型气象气球,以便更准确地获得气象数据”,王驰答复,没问题,但是要拿出一份可行性方案,还要包括气球型号、材质和成本等信息。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很快就完成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探空气球报告》……如今,王驰已不再满足于仅在课堂上“简单地”讲授数学知识了,他希望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进而发现数学之美。“学到长方形时,我会引导孩子们一起为妈妈设计一个‘有爱的化妆盒’,我还会教孩子们使用AI来提问。孩子们已经发现,高质量的提问会获得高质量的信息。”王驰说,他相信孩子,并盼望能带领他们一起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SOS地球在呼救”主题艺术展。田峥 摄“问题墙”带来的吸引力六年级的张锦涵特别自豪,他指着一面墙上挂着的两个彩色的“问号”说:“这两个问题都是我提的!”记者看到,眼前的这面“问题墙”被设计成了一棵漂亮的大树,在树叶间的枝干上,用别针挂满了不同颜色的“问号”,“问号”上则是孩子们亲手写的各种问题。张锦涵提出的两个问题是:脑机接口到底能不能实现?科技发展对人类利多还是弊多?这面被称为“葵娃之问”的“问题墙”,是该校跨学科综合类课程“科学百问”的一种呈现。“科学百问”课程整合了科学、数学、语文、信息科技、劳动等相关学科,课程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从学会“是什么”转向“为什么”。高欣蕾介绍说,学校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会提问,同时让这些问题真正落地,还专门开发了一套问题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拍照、输入或语音识别等方式上传自己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会被收集起来,经过专门整理和分类后会发布,供学生个人或团队领取作答。为保证“问题”的落地开花,同一个问题,如果提问者未选取最优答案,则允许多人领取和作答。积分系统则会自动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赋分,学生可以用积分兑换校内文创产品。“科学百问”项目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不少学生投入到了领取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习之旅。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又由学生主动自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真实而感性。高欣蕾说,为了支持学生“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学校还联合家委会成立了“思考协会”,并与家长一起推动“思考者大会”。图书馆里的阅读时间。乔克 摄课程变了,教学也就变了高欣蕾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总是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前行。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到底是什么?有20多年教龄的高欣蕾,对新课程标准有自己的理解,她动情地说:“课程不就是应该抵达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现场,进而帮助他们发现、思考、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吗?”在这一理念下,高欣蕾带领大家以科研为依托,设计开发了一套兼顾全面和个性、贯通课上和课后的“葵园·成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实践探究为路径”,将课堂课程分为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将课后服务课程作为发展类课程。以语文教学为例,学校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类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后,开发了拓展类课程“整本书阅读”。该课程包括单元整合阅读、图画书阅读、跨学科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实用类阅读。发展类课程“科学阅读与写作”,则涉及科普读物、科学实验类书籍、科学日记、自然科学类读物等书籍的阅读与写作。同时,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综合类课程。比如“艺术大师”课程,通过体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文线索,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书法等多个学科,创建了包括铃声、广播、艺术环境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我们开发的6套‘铃声’课程,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上百首音乐大师的音乐,随时体验音乐之美”,该校艺术课程主管李莹说。2024年初,回龙观中心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高欣蕾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在她的脑海里,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她说,学校规划的素养视域下以探究实践为导向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保障机制,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科学教育边缘化、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激烈的足球赛。王尧峰 摄未来的学校什么样?有一天,高欣蕾带着思索和好奇,将“未来的学校什么样”这个问题提给了ChatGPT。而ChatGPT在几秒钟内给出的答案,令她感慨万千: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高度个性化、技术驱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它们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设置,而是利用最新的科技进步,创造出更加有效和吸引人的学习体验。灵活的学习空间、个性化学习路径、终身学习和技能发展、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这些在她眼前闪现的“未来学校”关键词,让她久久难以平静,“我追问自己,我们现在的学校是这样的吗?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吗?”高欣蕾相信,高质量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被关注和支持,学校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安全感和包容性的氛围,让他们广交朋友,对未来有美好而笃定的憧憬,他们还应该能主动而专注地学习。“为了培养后劲足、走得远的孩子,我们会带领师生以最本真的状态投入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们打好能力、动力和体力的基础。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各得其所地成长”,高欣蕾说。奔跑吧,少年!徐新月 摄记者看到,在回龙观中心小学,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参加课本剧表演《向阳之歌》;通过“大美中国色”项目,学生可以参与校园设计和“装饰学校一角”招标会,让项目真实落地;喜欢科学探究的孩子,可以参与“全球饥饿与食物浪费”项目,并提出可实施的“避免食物浪费”解决方案;喜欢绘画的孩子,随时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创意和作品,装饰校园和教室走廊的一角……未来已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对未来的最好预测,就是创造未来”,高欣蕾说。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介绍,北京市将2024年作为“课程改革年”,并明确提出学校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去年走访了超过200所学校,我发现,一些学校在拿出10%的课时作跨学科综合课程后,会不得不又给学生补课。这说明学校对学科的理解需要加深”。王凯认为,就像要把人放在关系群中去认识一样,学科也应放在“学科网”中去认知,“我们需要对学科教学、对学习作出新的定义”。据悉,本次活动以“科研赋能新课程改革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小学课程和科研部门、科研项目实验校,以及手拉手联盟校等相关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2024年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百场宣讲首场示范宣讲活动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重庆4月26日讯(记者 杨国良)今日,由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4年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百场宣讲首场示范宣讲活动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同生礼堂举行。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出席并讲话,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主持活动。本次宣讲活动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争先建功新重庆”为主题。活动中,重医师生以舞台展演的形式,讲述了重医老前辈钱惪、左景鉴、吴祖尧听党指挥、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的4位宣讲人,分别结合自身实际,讲述了在科研和工作一线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的感人事迹。据了解,今年3月,重庆市科协出台《实施凝心聚力建功行动打造“科技春雨”品牌的工作方案》,将依托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院所、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下一步,至今年年底,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816工程遗址、重庆科技馆等在内的首批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将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开展宣讲活动,力争实现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在全市全面覆盖。此外,重庆市科协还将结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科技·人文大讲坛、“千名院士 千名科普”重庆行等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励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勇攀高峰。重庆市科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各区县科协负责人,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负责同志参加活动。约800名重医师生和医务工作者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

“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4月26日起在首钢园和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活动分中国科幻大会主场活动、北京科学中心分场展览、青少年科幻教育联合行动等三个板块,涵盖五大方面,培养青少年种下科幻梦想。“科幻科普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席孟凡兴介绍说,本次大会将举办多场科幻科普教育论坛,首次设立香港澳门专场论坛,围绕“科普科幻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幻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潜能,推动地区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次活动将发布第十二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成果暨“光年奖”获奖情况。本次将在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第十二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获奖名单及开展科幻主题进校园、举办讲座沙龙、开展创作培训等方面成果。此外,4月28日上午还将在首钢园举办“元宇·光年”科普科幻教育论坛,现场将邀请国内外科幻名家,聚焦打造大国科幻的方式,畅谈科幻热点,探讨本土科幻影视化发展与实践,着眼中国科幻的未来教育时刻,进行头脑风暴,为科普科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4月26日至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在北京科学中心打造“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主题展教区”。重点展示科幻影视、科幻绘画、科幻百年、科幻成果、科幻阅读等,通过科幻展览、科幻课程、科幻阅读、科幻创作、影视配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科幻教育持续落地实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科幻大会期间,将开展青少年科幻教育主题活动。举办青少年科幻教育展厅实践、科幻作家与小读者对话、科幻新书推介、科幻主题讲堂、科幻画展示等近10场科幻教育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聚焦科幻爱好者和科幻专业人才,促进青少年科幻教育交流,夯实科幻产业发展基础。4月至9月,推进全年科幻教育交流活动开展。联合北京地区科幻资源单位,以科幻为主题开展进校园、教育沙龙、创作评审、新书出版、“小小科幻家”少年科幻创作征文等交流活动,涵养科幻创作创意新生态。

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将于4月27日至29日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将于4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本届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活动将由开幕式、论坛会议、产业促进活动、科幻电影周等四大板块18场精彩活动组成,深度聚焦科幻产业发展,突出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激发全民对科幻及科技前沿的探索热情,进一步助力科幻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科幻产业发展壮大。在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将共同发布《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全面分析当前科幻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科幻发展提供有力指引;同时,科幻知名作家、导演,企业、机构、高校等将联合发布中国科幻产业发展倡议,共同推动科幻产业创新发展;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地球大炮》和王晋康科幻短篇小说的《生命之歌》两部科幻新片将在开幕式上提前亮相。此外,大会还将发布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第十二届“光年奖”获奖作品名单;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高校科幻联盟将揭牌;并举行第二届“科幻星球奖”冠军颁奖典礼。本届大会设立10余场主题论坛,将围绕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人工智能、科幻科普教育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旨在通过前沿论坛和跨界交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4月25日,《高等学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专项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专项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发布将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基础问题上凝聚广泛共识、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路径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动方略、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形成多方协作的机制,并将对持续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阳化冰、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对《专项研究报告》的发表对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意义表达了祝贺和期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简要介绍了《专项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结合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据悉,此前,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教育部于2022年3月启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委托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专家组与工作组,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专项研究报告》是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报告以对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为基础,展现了对科技伦理教育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以及探索推进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总体设想和工作方略。本次活动由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秘书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

热爱阅读纸质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我们更爱读纸质书。”4月2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的几名学生放学后,在乌鲁木齐大十字附近的路边旧书摊前挑选心仪的旧书。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学生们依然热爱阅读纸质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蒋夫尔学生在路边旧书摊前挑选纸质书 蒋夫尔 摄学生在路边旧书摊前挑选纸质书 蒋夫尔 摄

“非遗+研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非遗文化,不断推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非遗+研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等方面,拓展文旅体验新空间,极大地丰富了研学游、民俗游等旅游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旺旺 摄

校园招聘会 现场测技能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湖州卫校举行春季校园专场招聘会,康复养老机构、临床医疗卫生单位等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提供针灸推拿、养老康复等5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700多名应届毕业生前来了解岗位信息,现场求职。为了充分展现学生技能水平,现场针对养老岗位增设“养老护理员技能测试”面试环节,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双向精准选择和人才精准匹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谭云俸 摄

品味书香 乐享阅读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3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幼儿园联合辖区新华书店开展读书主题活动,孩子们走进智慧书屋徜徉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胡高雷 摄

小萌娃爱科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以“小小科学梦 启智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校园科技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宝城幼儿园举行,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推出益智科学游戏、科学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内容,加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海滨 摄

多彩社团 快乐成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镇第二小学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让孩子们乐享课后时光,健康快乐成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卢忠南 摄

借助“一带一路”优势 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和产教融合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国之大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并将“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今年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结合区域实际,今年年初,云南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和专业(群)”。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财经职业学院,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的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将“坚持立德树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培养质量”作为主线,发扬90年勤勉务实办学传统,不断巩固国内外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合作水平、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方向前行,着力打造具有西南边疆特色的优质高职教育发展典型。 发挥优势特色,强化中外国际交流合作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点的昆明。昆明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既是泛亚铁路三条线的共同起点,也是承载国内各地区货物集散的支点。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发展定位要求“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切实结合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财经商贸专业领域发展经验,最大程度利用在西南地区财经职业院校中具有的深厚影响力和号召力等因素,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院先后与泰国兰实大学、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泰国先皇理工大学和柬埔寨国际商会等国外知名大学和机构达成国际互访、学术与师资交流、学历提升衔接、专业共建、跨国(境)实习等方面合作意向,最终实现以泛亚铁路沿线“一带一路”国家为主干,聚合国内职业教育优质力量,分步骤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同频发展,加速拓宽西部地区边疆职业院校国际化教育合作领域大通道。 输出中国方案,共促国际产教融合发展在长期的职教耕耘实践中,学院深刻认识到教育标准作为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际教育合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动融入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与新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学院充分利用云南与老挝陆路接壤的地缘优势,深度挖掘云南与老挝人文相通的人文情愫,传承延续云南与老挝民族同根的宗源情谊,交流共享云南与老挝文化同源的文明赓续。结合自身职业教育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主动申请参与老挝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工作。2023年5月,澜湄—中国教育培训促进联盟公布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作为“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共建项目”中“跨境电子商务技术员”职业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同时,学院作为“智能物流技术员”和“网络安全技术员”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单位,标志着我们正式成为中老职业教育共建单位之一。同年10月,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组委会和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评选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为2023年第一批“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优秀建设单位。此外,学院顺利通过乍得共和国职业培训、小手工业和小额信贷部遴选,成为第二批“乍得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网络管理工程师5级参与以及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服务人员5级参与的立项单位。这也标志着学院借助“一带一路”影响力,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亚洲地区传播到非洲地区。 产教融合互补,激发产业国际化新动能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愿景,并强调要支持组建学院联盟。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推进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构建“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立足行业,供给企业,做精专业”的产教融合建设思路,主动与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合作成立“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学院”。双方合作以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的斗南花卉市场和全球唯一的对手交易花卉市场为基础,借助云南财经职业学院长期深耕于财经商贸领域人才培养优势以及学院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产业发展、经济活动服务配套方案等关键要素,双方合作聚焦于经济全球化下云南花卉产业建设,放眼世界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紧盯云南花卉产业交易核心,加快云南花卉从“产业数字化”向“数字产业化”发展,提速云南花卉从“中国花卉”向“世界花卉”转型。 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学院在校内增设花卉产业大师工作室和校企联合专家团队,强化校内花卉人才定制化育人;二是在企业方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增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三是构建专家大师流动循环教学指导与学生流动循环的“双循环”育人模式,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共育和岗位练技三者科学组构、协同配合,完全集中服务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素养培养一体化,这也是学院为花卉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具体性了解云南花卉产业真实生产运营全貌,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协作,2023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斗南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连续24年全国第一。学院成功助力企业续写“亚洲花都”传奇,而校企双方合作共建的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学院更成功诠释了以“多方聚合、优势互补”为特征的行企校互融合作新发展模式。 政校行企联动,点燃市域产教联合体活力为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落实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要求,2023年11月,学院发起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政府、腾冲市腾越镇街道、云南保山恒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一带一路”之腾冲国际旅游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一带一路”之蒲缥国际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这是云南省首次由地方政府全程参与建设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也是云南省首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建设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一带一路”之腾冲国际旅游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以腾冲东山国际康养度假区为实体基础,将温泉疗养和生态农业花卉相结合打造的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而“一带一路”之蒲缥国际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则是依托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智慧园区,该园区是滇西地区产业集散地、隆阳区省级物流枢纽、中缅南向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立,充分激活云南省保山市和腾冲市的国际物流、国际康养产业新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职教助力地区产业行业发展内涵,凸显出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推进现代化产业建设、促进产业经济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营商能力以及增强专业人力资本培养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深化合作服务的内涵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学院主动申请并获批成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各项工作。2023年6月,学院承办“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南非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讲堂“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的国内筹备会议,并邀请全国20多所知名财经类院校及相关各级领导共60多人出席会议。 在多元合作交流、产教深度融合中,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也越来越清晰:第一,全国财经类高校要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形成中国职业教育、财经职业教育领域最高水准的优质成果,借“一带一路”发展契机,让中国财经职业教育站在国际舞台中央,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经验。第二,主动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办学实践,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将中国高职院校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大环境中,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第三,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精深技能的教学团队,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标准,促进院校国际知名度提升。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增长,财经类院校要充分利用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先导性,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促进其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这也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作为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以更加自省、自信、自强的姿态,踏实践行耕耘财经,勇于大胆突破,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坚持发出中国声音,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2024年,学院将继续以建设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和专业(群)为目标,不断丰富教育内涵,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储备夯实基础。主要包括: 持续推进国际化水平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内涵,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借助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域优势,继续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交流范围,着力提升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品质,为相关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中国职业教育方案,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资源,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与国外高水平学校共建海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研创新技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中国教育力量。为此,学院制定了“3+3+4”国际交流合作战略与方向,三条国际交流合作战略原则,即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传承创新优质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三大支柱战略,即聚焦于培养国际化新技能人才、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学院国际化影响力;国际交流合作四大重点方向领域,即着力在智慧财会、跨境电商、财税金融和康养服务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学院将落实“3+3+4”国际交流合作战略与方向,进一步做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整合国际化的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国际化、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形成“政、校、行、企”协同合力,配合“走出去”产业的需求制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国际合作交流助推学科与专业群提级晋档。 以“产教融合赋能提升”为中心,进一步夯实和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构建形成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平台,开展校企协同技术攻关与服务,并依托相关平台加快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和科研技术创新团队培育,建立面向行业产业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实践基地,选聘行业产业领军人才作为产业教授,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复合创新,培养一批面向数字财经商贸、智能信息化、智慧康养等领域的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学院坚信用智慧和汗水潜心耕耘,定能在祖国西部地区书写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优质职业院校发展篇章。 (作者系云南财经职业学院副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与反思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前,云南省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成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小学是典型的多民族乡镇小学。学生来自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学校十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2年12月被列为云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绘声绘色。近年来,高桥小学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内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氛围浓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绘声绘色,各民族学生亲密友好相处。 一是学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高桥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教育内容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不同民族的好朋友”等内容,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识各民族朋友,增强对民族习俗节日的兴趣,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新学期,学校会组织举办民族团结文化节。文化节上,学生们打破年龄、年级的限制,身着民族服饰,演唱民族歌曲、朗诵诗歌或者表演民族舞蹈节目。通过此类文化节的开展,使孩子们放下内心的胆怯,和各民族的同学们一起手拉手表演节目,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爱国主义教育真挚深刻。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深刻、最淳朴的精神寄托,包含着每个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最真挚的关怀和希望,体现着爱国、爱家以及追求“小家”和“大家”家国统一的思想。学校通过开展爱国主题课堂以及爱国主义仪式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民族常识,热爱国家、民族,尊重和敬畏国旗、国徽,珍惜当下美好的和平时代,努力效仿革命志士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发愤图强振兴家乡、报效祖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心入脑。学校作为“云南省文明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首先,依托少年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少年宫每周开设不同的民族文化活动,包括民族刺绣、民族服饰、葫芦丝、腰鼓、围棋、手工剪纸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习。少年宫教师一部分是具有专门技能特长的科任教师,另一部分是专门邀请进校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学生通过参加少年宫兴趣小组,掌握民族服饰花纹绘图缝制、民族乐器弹奏、围棋博弈、剪纸等技艺,培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次,积极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小学是为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高桥小学每年坚持开展推普周活动,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坚持说好普通话。 再次,创编民族特色课间操。高桥小学充分利用本地多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科学的健康体育知识,将彝族、苗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以及相关动作编排了“彝山鸟飞行”“功夫扇”等特色课间操。丰富多样的民族课间操,增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反思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实践困难。 教学管理因循守旧。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内容关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度。受升学、备考等因素影响,学校相关课程的课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教学管理松散随意,致使开展的教学活动质量不高。 教师教育理念模糊。仍有少部分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有的教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抓好学校的常规爱国主义教育就好。另外,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较为传统滞后,无法自主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直接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评价方式传统单一。一是教师本身对于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缺乏认识,导致不能及时地开展高效合理的教育评价。二是活动载体不丰富。当前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民族知识、民族歌舞、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缺乏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具备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尚未形成。三是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微信、QQ、微博、微视频、官方媒体等新型平台缺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协同联动不紧密。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内容覆盖多个方面,教育开展形式更应该丰富多元。目前,乡镇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依托学校教育这一渠道,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联动。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反思针对武定高桥小学等云南省乡镇小学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乡镇小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认识还有待加强,有些学校在教学资源、课程体系、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能力水平,形成乡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下联动、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氛围。 助力乡镇小学教师成长。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乡村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决心,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培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宽乡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为乡镇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成长空间。同时,不断优化乡镇小学教师“引进来、走出去”机制,活跃专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内部竞争力,让更多更优秀带有新理念的教师走向乡镇小学课堂,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持续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完善乡镇小学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据,地方教育部门要将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开设和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定期开展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形成协同共育合力。一是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导向,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学习借鉴的模式,全面提高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在乡镇小学校园内部、乡村街道墙壁之上,张贴显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加深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为乡镇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注重夯实家庭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借助乡镇街道村委会广播台播报相关教育内容,在村委会健身娱乐小广场滚动播放“助农大电影”等形式,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参与的力度,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编写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用教材和教师用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科学设立课程与课时标准,在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同时,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机制,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积极促进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见效。 总之,乡镇小学需要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多措并举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作者唐丽杰系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学校校长,王晔然、张渊彧系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项项目“云南省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BFJC21018)、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Y0526)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5月在长春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长俊 刘少利)近日举行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媒体见面会透露,主题为“相约吉地 共沐书香”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吉林省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书博会是东北三省一区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图书交易博览会,主会场选址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在吉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县,如长春、吉林、延吉、集安等地新华书店,将同步设置12个线下分会场,以方便读者参与。同时,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等单位,将开通16个线上分会场,为全国读者提供线上参与渠道,进一步提升书博会影响力。据悉,首届东北书博会线上线下同步展销图书产品40万种左右,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是日常逛书店难得一见的。主题出版展区可以品鉴到近年来获评“中国好书”的出版精品,也可看到东北三省一区近5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的获奖图书;精品期刊展区可以鉴赏到部分国内期刊创刊号珍本;进出口图书展区将推介优秀进出口出版物2000余种;其他各大展区也会提供海量的文学、社科、教辅、少儿等领域的优秀出版物和相关数字出版产品。截至目前,主会场、线下线上分会场列入计划的活动超过百场。其中,重点活动21项,不仅有研讨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论坛、名家参与的文学论坛,还有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等。同时,首届东北书博会将把实实在在的优惠带给读者,除了免门票、现场展销的图书打折优惠、发放惠民电子购书券,各参展单位还将推出各自的购书赠礼、满减、抽奖、抽盲盒等惠民活动。

“大语文”课程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面对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课时多但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科育人功能相对弱化,育人模式单一,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等。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五小学开展了民族地区小学“大语文”课程育人实践,通过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实践”“课内学习+课外阅读”“语文学科+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拓宽育人场域,加强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儿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模式“语文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模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首先,为了改善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优化学习方式,学校构建了“大语文育人之拓展性课程体系”,包含站立式晨读、课前能说会道、午间沉浸式写字、学科融合式写作4个主要部分。其中,站立式晨读,读的是经典文化,提气养心;课前能说会道,是指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口语交际水平;午间沉浸式写字,目的是激发学生书写兴趣,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学科融合式写作,目的是打通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丰富表达内容,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该课程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规范汉字书写、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达到课程育人的功能。 其次,在语文学习中融入“实践性生活情境”,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捕捉“生活中的中华文化”,拓宽学习场域,提升综合能力,体现“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例如:学校开展了“让传统节日在语文课堂中熠熠生辉”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通过查找传统节日资料、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等活动,品味语言魅力、拓宽视野、发展智力、提升道德修养,以传统文化促进人格发展与完善。学生用课本剧、朗诵、相声、吟唱、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让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 构建“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的课程模式“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的模式用“大语文观”指导语文学习的“大情境”建设。在课堂教学中,课内学习是围绕单元主题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而课外阅读则是在“两翼教材”的基础上,以“阅读悦享、书香浸润”为主题,以“整本书阅读”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推进。 为了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红色经典润童心”主题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聆听党史小故事,分享红色书籍,进行现场互动问答。活动中,志愿者通过讲述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党、小萝卜头等党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小小红船和红色党史承载的重要意义。学生以自己看过的红色书籍为基础,分享《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故事,展现阅读带来的成长。阅读活动让红色经典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内在力量,通过增强文化积淀,树立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方式,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进行应用,并通过长期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受益终生。 构建“语文学科+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语文学科+学科融合”课程模式关注的是学科综合育人功能。通过跨学科联动,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以“以爱育爱”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快乐学习能力,实现课程育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中的跨学科融合理念,探索跨学科主题课程中的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学校结合区域四季特点探索构建了学科融合性项目课程“四季课程”。该课程通过学科融合,以“以爱育爱”为主线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各学科与主题教育紧密关联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对祖国、家乡、学校、生活、生命、大自然等的热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协同育人功能。该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横向跨越学科达成学科互联,纵向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达成深度融合与渗透,丰富了主题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新形态。 “三力”综合评价为育人助力参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校建构了“思维力、审美力、创新力”评价体系。“三力”评价是侧重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力评价借助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重点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解决问题、论述观点时,运用合理的推理、判断,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面对不同观点和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进行辩论;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展现独特的思考、观点和建议。 审美力评价借助不同的学习任务群,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如“小诗人”“故事传讲人”“乡村采风小记者”等,重点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创新力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运用新颖的观点、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描绘,展示创新思维。 学生“三力”评价形成了“过程性表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真实水平。除了常规的终结性学业评价之外,学校还将过程性评价方式改革得更为多样化,如口试、实践操作、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针对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现状,下一步,还须深化改革力度,大力转变语文教学模式,紧跟新课标步伐,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构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新样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李奋岚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五小学校长,闫丽凤系学校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学位法审议通过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4月26日讯(记者 林焕新)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自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区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明确不同的要求。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位授予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在福州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为进一步推动闽港两地青少年的教育交流,加深他们对各自文化的理解与认同,4月24日下午“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在福州举办。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来自香港香海正觉莲社佛教黄藻森学校的3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及5位港籍教师,来自林则徐小学与中山小学的5名小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与港籍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引导香港的小朋友们深入感受福州的历史文化魅力。“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闽港学子走进严复翰墨馆和林则徐纪念馆、小黄楼、水榭戏台,这两个地方都蕴含着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复翰墨馆古朴典雅,馆藏有严复书法真迹及众多闽籍名人相关作品。林则徐纪念馆、小黄楼、水榭戏台更是福州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诉说着福州的过去与现在。严复翰墨馆的倪秀云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各个展厅,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严复先生引进西方进化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翰墨展厅,闽港学子近距离欣赏了严复先生临帖、对联、四条屏、家书等墨宝真迹,以及罕见的严复亲笔英文信。在严复生平展馆了解中国近代史与严复思想成就在“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商店盖章留念在坊巷间开展闽都文化主题研学在研学过程中,福州的小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热情与才华,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向香港的小朋友们介绍了福州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帮助闽港两地的青少年们共同感受闽都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与碰撞中成长、进步。

安徽农业大学:青春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期,胸膜肺炎疫苗3个月就要打一次……”在安徽省定远县一家黄淮肉羊养殖场,王彭辉一边给工人讲解动物疫病预防知识,一边演示如何给羊接种疫苗。王彭辉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一名研究生,2022年4月来到定远农区草牧业科技小院“安了家”。谁能想到这位别人眼中的养羊“小能手”,刚来时怀着满腔热情,却屡屡遭遇打击。“应该给羊吃啥饲料才长得好?”“我家羊得病了,可咋办啊?”面对农户们七嘴八舌的提问,王彭辉一下就被问“懵”了,“原来学过的知识真正实操起来,和想象的还有一定差距!”看着大家信任与期盼的眼神,王彭辉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随即回去查阅资料、咨询学长、请教老师……他说,“也是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立科技小院的意义,理解了为什么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那以后,他经常跟随老师深入到养羊企业和农户,讲解养殖方法,开展技术服务,组织讲座培训,同时在与农户交流中摸清了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顺道也向“老把式们”学习了一些养殖“土经验”。团队师生自主研发了可移动羊舍和自动饲喂系统,优化种草养羊技术,创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新技术20多项,开展技术服务830余次,带动200余家养羊企业、合作社、农户示范养殖,累计帮助当地农户增收1000万元。安徽省皇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羔羊成活率提高20%以上,发病率减少30%,公司一年多挣了30万元!小院的师生,确实懂农业!”这样的评价,让王彭辉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如今,谈及养羊,从品种培优到品质提升,再到标准化饲养,王彭辉头头是道,已然成了乡亲们口中亲切的“小王老师”。“在学中干、干中学,科技小院让学生视角更‘接地气’,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团队指导老师陈家宏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要带领学生在科技小院扎根下去。科技小院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人才。瓜蒌小院、酥梨小院、稻渔小院、灵芝小院……在安农大,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越来越多的安农师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提取土壤、水样检测、养分分析……位于安徽庐江县灵台村的农业绿色生产科技小院里,一片繁忙景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李延君抢抓晴好天气,在水稻田里采集试验数据。“种植要讲究绿色环保,我们的实验就是想在不打农药、大幅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做到不减产。”李延君表示,团队师生想要在巢湖流域推广绿色生产。小院师生在灵台村选了22亩试验田,与村民们的传统种植进行对比试验。施用绿色新型肥料,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加强对田间的管理……为了这片试验田,大家常常弄得“灰头土脸”,个个晒得黝黑,被蚊虫咬得满腿包。这让当地种植户罗师傅很不解,“村里的孩子都铆足了劲要走出去,这几个大学生娃娃却要回来种地,简直就是‘自找苦吃’。”但是,当收获季来临,试验对比发现,减少施肥10%—30%后,水稻产量不降反升,品质也提高了,每亩水稻增产120斤,节本增收60元。喜得两眼放光的罗师傅,不停感叹“这些学生娃的办法还真管用”,也想要跟着小院的方法,化肥减量、优化管理。“在‘自找苦吃’中锻炼本领,在这里,我们蝶变、成长,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延君表示很庆幸来到了小院,她说,“毕业后,希望继续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学校先后在庐江县组建了稻麦轮作科技小院、灵台科技小院、水稻科技小院,实施乡村科技兴农集成服务,搭建绿色高效示范样板田,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打造特色品牌32个,建立农业标准园76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6个;培训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4000人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85家……在刚刚公布的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最美研究生”评选中,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岳西茶叶科技小院、安徽庐江稻麦轮作科技小院荣获“最美科技小院”称号,科技小院学生李延君、申一帆荣获“最美研究生”称号。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自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合作,探索建立科技小院,如今已建成科技小院122个,分布在16个地市61个县区,涵盖大豆、水稻、玉米、灵芝、茶叶等56个产业类别。在科技小院,一批批研究生从农业“小白”成长为“老把式”“多面手”,一项项实用成果也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服务农技协186个,推广新技术400余项,制定地方和行业标准20个,发表学术论文218篇,田间示范2万亩,技术辐射20余万亩,培训农民6万余人。“学校以‘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为建设思路,探索科技小院向集群小院、研究院发展。”该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姜家生介绍,学校聚焦“千万工程”、粮食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部署,已与200多家企业共建乡村振兴战略联盟,与众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安徽粮食产业研究院、中国合作经济研究院、肉牛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小院方寸地,潮涌强农兴农青春力量。把广袤大地作“课堂”,以农田作物当“教材”,青春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周晓璇 记者 王志鹏)

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产教融合作为有效衔接院校与行业之间鸿沟的桥梁,能够帮助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2023年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的一年,尤其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等方面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4年,职业教育应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由点及面带动产教深度融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职教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通常与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环保等领域密切相关,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智能制造与工业4.0以及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等手段,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仅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虽然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但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岗位的减少甚至消失,而新兴产业的需求可能不足以完全吸纳失业人口,从而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人才储备,但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壁垒较高可能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瓶颈,加之各省份可能存在的技术差距与市场不确定性也会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各省份需要通过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引进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为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会与压力,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多条应对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在2023年6月8日联合发布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五方面19条政策措施,打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政策组合拳,并启动了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遴选工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再一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以适应较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共同应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潜在挑战。在职业教育领域,各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政策涵盖与一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以及为职校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开放需求资源和搭建产教对接平台等措施,积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我国各省份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之一。我国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实践以提高人才的卓越创新技术技能为核心,以推动产教融合水平为宗旨。 “粤鲁苏浙”四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近年来,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式较为多元,主要包括高职与企业吸引本科院校加入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数字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广东省搭建主体多元、规模庞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联手应用型大学与广东省高职院校建立研究型合作伙伴联盟是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创新实践方式,该方式更为偏向科学研究方面的产教协同。近年来,由于持续的互联与互通,广东省高职院校不断与全国本科院校和知名企业达成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以及相关企业,分别成立了全国公共卫生、智慧社区居家康复、南粤家政三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推进公共卫生、智慧康复及家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仅以由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例,就有来自新疆、河南、山东、海南、湖北等多地的123个单位加盟。共同体往往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生态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单位等,实现了跨领域、跨区域,成员单位数量均超过了100个。这些主体多元、规模庞大的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深化广东省产教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也能够持续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顶尖企业及高水平本科院校加入。 类似于“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能够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借鉴成熟的教学模式,并能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合作企业可以通过与院校合作,获得来自院校的新技术、新思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而本科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研究合作机会,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研实力的提升。 山东省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先行省份,在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了1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作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由于国家部署和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迫切需要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进了多项产教融合项目进程,为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例如,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山东大学、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建设山东省新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旨在面向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功能陶瓷、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致力于打造支撑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合作能够直接借助产业集群的实践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需求量较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多样化,通过与优势产业集群对接,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就业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江苏省建立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构建多维度、跨领域的合作平台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2023年7月25日,江苏省常州市举办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成立了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覆盖22个省份,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及其49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标志。共同体的运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技术研发、科研创新、实习实训、企业培训、联合培养等。其作用一方面体现为落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打造新路径、新平台、新体系,教育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教育形态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促进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着眼于校、企间的多维人才培养需求,聚力共破产教深度融合中存在的合而不深、资源壁垒、机制障碍、动力失衡等问题。此外,共同体强化多方主体协作紧密度,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参与课程和教学,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环节等互馈活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探索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等。建立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打通产教深度融合堵点、阻点的新经验探索,是国家级重大产业产教融合的先行经验。 浙江省数字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成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致力于促进共同体内多元主体间的深度协作,探索平台载体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数字素养的成果转化。浙江省走在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的前端。 浙江省在2023年11月成立了全国数字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由盘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200余家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体的成立旨在开拓“三教三融”新路径,重点关注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变革教学范式、构建数字教育生态和数字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聚焦数字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进而产出高质量数字教育成果。浙江省通过构建以“专业+平台+人才+项目”为核心的教育服务体系,强调数字技术与产教融合载体的战略性应用。通过地方政府的主导,实现校地共建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在地方层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指导建立了产业学院等多元化教育与研究机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浙江省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的显著成效说明,产教融合共同体紧跟产业、行业需求,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产教融合的内生力、聚合力、创新力等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数字赋能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设立只是第一步,要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成员单位产生发展内驱力,探索可持续路径,真正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在市场中达成合作关系。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市场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院校需要与市场建立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实际的项目需求,及时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项目实践机会,提高其实战能力。此外,可以通过举办校企对接会、行业研讨会等活动,为企业和院校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双方合作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市场中的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吸引企业投资产教融合项目,实现经济共赢,提高产教融合的经济可持续性。 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与资源透明化。想要探索三大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院校需要与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让企业和院校都能够了解并共享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和资源。一方面,定期开展对企业需求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将调研结果反馈给院校,指导课程设置和调整,企业与院校共同参与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院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并共同开展技能培训、专业进修等项目,实现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共享。 成立专门评估机构。由政府、院校、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等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或委员会,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涵盖共同体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项目实施情况、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每年至少一次的评估和监督。对收集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包括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效评估数据等,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及时向共同体成员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另外,要求机构在后续的评估工作中,不断优化评估机制与方法,以确保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拓展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展国际化合作旨在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院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或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创建一个跨国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国际网络。需寻找国际优质院校、知名企业等作为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合作平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各方的合作内容、目标、责任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基于此开展学生交换、教师访学、双学位认证、产业展览、国际会议等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国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合作伙伴,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学生参与教育培训项目,促进人才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浩宇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批准号:AJA220022)的研究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圳宝安:狂风骤雨中,护航上学路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瑒 记者 刘盾)近日,广东多地出现降雨,雨势猛烈、持续时间长。大雨给学生上学带来了困难。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系统坚持守护学生健康安全,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护航学子风雨上学路。在宝安区多所学校门口,不少教师和警务人员在学校门口等待,为冒雨到校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指引和帮助。很多教师抱起孩子,一趟又一趟地奔走在校门和教学楼之间,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天”。他们将年龄较小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抱下车。一些教师全然不顾雨水打湿了衣服,甚至光着脚,撑起伞将学生护送到校园内。到达教室,教师们迅速找出学校备用“百宝箱”里的应急物品。他们拿出备用校服,帮孩子们换掉湿透的鞋袜,用吹风机为孩子们吹干头发、裤脚。在暖风下,孩子们拨动稍显凌乱的头发,拿着更换的衣物,露出欣喜的微笑。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先锋故事探索育人新路径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克服困难,你们定能在这片新的领域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举办的“深信先锋说”学生先锋专场中,学校中德机器人学院学生郭伟静作为学生先锋主讲人代表,分享了她在思想、专业学习等诸多方面的经历感受,激励同学们争做逐梦人。“到学校这两年多的时间,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学校,郭伟静争做爱党上进的追光者、专业学习的奋进者、技能竞赛的躬耕者,摘得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等奖项。学校如何发挥郭伟静等学生的优秀榜样作用?2023年,深信院首次启动“深信先锋说”交流平台。据悉,“深信先锋说”交流平台每学年举办2轮,每轮举办4场,分教学先锋、科研先锋、服务先锋、学生先锋四个专场。在学生先锋专场,学校邀请优秀学生作为先锋主讲人,讲述自我成长经历、专业学习方法和技巧、备战技能竞赛历程、做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等,从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为更多学生树立学习与超越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潜力与追求卓越的动力,同时结合思政文化长廊、学校官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优秀学生榜样对本校学生而言,有着更加直观的示范作用。”深信院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与生活,学生们共享着相似的学习环境和经历,因此,朋辈的榜样力量更易被其他学生所接受。朋辈间真实经历的分享和鲜活事迹的讲述,不仅能够引起共鸣,更能以生动有力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鼓励引导优秀学生发挥其朋辈辅导的力量,在班级、社团、竞赛(学习)团队中帮助其他同学成长,还邀请在就业、创业、考取高端证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代表,向同学们传授经验,发挥其优秀榜样作用,弘扬优良学风。“对于具有某方面特长、潜能或兴趣的学生,学校通过技能竞赛、学习团队、‘深信年度人物’评选会等载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并在师资、硬件、竞赛机会和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多元支持。”深信院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说。优秀学生个人如何借助学校平台,提升自我,追逐梦想,向更多同学传递青春榜样力量?在今年举办的学生先锋专场中,郭雅琪和常开明两位优秀学生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一名集成电路专业的职教学子,我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深深地刻在心里。”在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深信院微电子学院学生常开明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奋力登上国家级竞赛颁奖台,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他以优异成绩回报学校、老师的培养和教导,以自身经历鼓励其他同学深耕专业领域学习,勇于面对困难,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深信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学生郭雅琪围绕“匠心筑梦,行稳致远”主题,分享了大学成长经历。她苦练技术,放弃假期,历经13个月的备赛长跑,拿下6个第一名,为校争得多项荣誉。这些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投身专业领域探索,努力成为追求卓越的逐梦者。据悉,学校每期对讲述文稿做一次汇编和发放,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注重学用结合,做到学榜样、赶先进、见行动。同时,学校鼓励校内各单位邀请讲述人到本单位进行宣讲,使其更具有现场感,激励广大学子向上向善发展,进一步拉高标杆、提升作风、增强本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黄思捷 黎鉴远 记者 刘盾)

筑牢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身心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关爱留守儿童等。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深切关怀,也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体魄强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国两会期间,“小眼镜”“小胖墩”等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当前,由于学习压力较大、体育锻炼缺乏等原因,导致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小眼镜”“小胖墩”和心理健康问题。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体育是根基。教育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作出了明确规定。代表委员也呼吁各地各校应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坚持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素质,离不开“健康第一”这一理念前提。 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校园环境。“让孩子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运动,对改善视力、体态与心理健康、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愿望。一方面,学校应严格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并提供体育活动场地。有代表委员指出,要严格落实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活动,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也有代表委员指出要重视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学习特点,规范、控制课堂和作业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教育无小事,这些具体而微的建议,以小见大,体现了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 以体强心,加强学生体育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从心理上解决,身心共育才是解决之道。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促进大脑释放的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调节情绪状态。可以说,体育既能强体也能强心。同时,体育也为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成长教育提供了载体和空间,能够对青少年的精神意志带来积极影响。有代表委员指出,通过体育锻炼,青少年能磨炼出健康体魄、健全人格,提升规则意识与抗压能力,学会如何面对胜负和坎坷。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体育与德育、行为习惯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教学、竞赛和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团结合作、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的精神。 心理健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只有身体发展好了,心理健康才有发展的根基。除了增强学生体质外,代表委员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且具有隐蔽性,问题成因复杂。同时,存在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备相对缺乏等问题。因此,代表委员建议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机理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科普、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为先,以全社会积极预防为主、以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为辅,并建设心理疾病监测网络与治疗应急机制,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治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第一,以学校为主体,定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知识普及,帮助未成年人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遇到学业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进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把挫折教育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第二,改革课后服务工作,加大中小学实践课时比重,拓展社会实践、假期游学、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与大自然融入互动中调适自我,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提前摸排、监测,在每年的学生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预防筛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处置。第四,倡导全社会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共识,缓解学生、家长、教师的焦虑情绪。通过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能够让学生收获足够的安全感与主体意识。第五,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会家长和教师辨别孩子在成长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正确应对。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多方合作共治。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学校一方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医院等多方合作共治。目前,中小学校发现、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程度不高,后续办法较少。因此,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打破壁垒,逐渐形成学校、医院、家庭、社区之间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代表委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由学校牵头,建立“家—校—医”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相关信息的顺畅沟通。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干预机制,重点关注特殊时点、场所、群体,不断优化“家校社政”全链条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三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推动“家校社政”特殊学生情况互明、机制互动、危机互帮。以此建立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度。同时,代表委员还建议逐步完善青少年抑郁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为专业人员开展研究提供方便。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教师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有可能早期识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多部门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系统性干预。同时,推进教师职前职后心理健康培训一体化、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以及专业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师心理指导一体化建设。建立全方位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和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全方位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形成“全域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质朴又深沉的期待。以体强心,融合育心,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共同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共识,更需要多方协力。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共谋“造血”新动能 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助力中西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教育部也采取了部省合建、“银龄”计划等一系列行动,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去年6月,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在兰州召开,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下一步,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成为党和国家新的关切。因此,今年全国两会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主题,代表委员建议更加强调“特色”“精准”“内生”“外向”。 建设优势学科,服务区域发展2023年发布的《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强调,“置身国家发展大格局、支撑引领区域发展急需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持久兴盛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高等教育深度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其必由之路。 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相匹配。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聚焦中西部优势学科与特色化办学。有代表建议,“要把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作为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抓手”,要“从‘内源’上挖掘中西部高校办学优势,引导高校聚焦区域发展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方向,以‘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导向提升‘内核’‘实力’”。还有代表建议,“支持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依据地方资源禀赋布局支持一批特色优势学科”。 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开展富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科研活动。有代表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重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代表更加明确地建议,“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围绕空间材料科学、装备轻量化等优势方向加快布局和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研究队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西部高等教育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既要挖掘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内在动力,也要摆脱“向东看齐”的办学趋同化问题,着力开辟中西部高等教育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新赛道。 培养高层次人才,增量提质并举当前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的工作,基本已经做到了地区能力范围的上限,而人才自主培养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人才自主培养更契合地区发展需要,自主培养的人才也与中西部的社会联结度更高,更易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作出长期贡献。因此,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成为当下破解中西部人才问题的最优解。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自主培养问题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与中西部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数量,二是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在第一个方面,首先有代表明确了目前中西部地区需要的人才类型,“中西部地区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学科布局除重大的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外,仍需以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人才培养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主”。进而,有代表提出,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要根据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各高校比较优势,增加西部高校专业学位点数量,优化专业学位点布局,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此外,因为“我国博士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具有‘属地原则、中心聚集效应’特点”,所以,有委员建议要结合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人才需求在博士点授权单位和博士点学科增设方面给予倾斜,并增加西部地区已有博士点的博士生招生指标。还有委员指出,要尽快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人口中的占比,西部地区需要有特殊的方式,比如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在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方面,代表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代表提出,应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促进机构,或者建设区域统一的产教融合促进平台,构建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同时,要支持西部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学位标准评价改革,切实提升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还有代表从企业角度提出建议,支持企业和高校举办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就当前的中西部人才发展现状而言,做好人才自主培养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精准“增量”和“提质”,为中西部形成内生发展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升开放水平,把握发展机遇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列为今年教育重点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尽快提升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建议。 需要提升国门大学的办学质量。作为边境地区特殊的教育对外开放主体,国门大学使命特殊,责任重大。有委员提出,要实施“国门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保障重点战略方向,制定扶持国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加快探索九省区国门大学“区域性国际化”特色发展路径。同时,要把开放合作作为国门大学改革发展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 需要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专门的西部扶持计划,针对西部省份博士生进行甄选资助。同时,鼓励西部地区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通过多领域共同施策,满足当前形势下发展的人才多元化需求。 当前,推进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西部地区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开辟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 综观全国两会,可以看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深刻关切,也是人民的殷切期望。新的一年,中西部高等教育将会精准发力,积极主动向自我“造血”转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做实产教城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的确,搞好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这是教育人肩负的重要时代责任。湖南省坚持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谋划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一体推进,做实产教城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统筹宏观布局,绘就产教共生共荣新图景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具有集聚、整合资源的重要功能。对产教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可以视为衡量一座城市能级高低的硬性指标。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往往和产业融合得更好,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就是要坚持从全局出发,树立“产教融合既是教育政策,也是产业政策”的理念,强化城市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实现产教互融互促、共生共荣。 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多方主体同向而行。从宏观上来看,职业教育存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问题,产教融合更是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充分发挥多方资源优势,汇聚最大发展合力,归根结底要靠顶层设计,靠体制机制创新。对此,必须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夯实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量的责任。一方面,建议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中设立产教融合工作专班,支持职业院校通过二级学院、产业学院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推进产教联合体、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另一方面,探索推动产教融合进入地方性法规,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予以技改奖励资金支持,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成本补助机制,点燃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当前,湖南作为全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正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纳入修订中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同时,推动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制定湖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细则,落实落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明确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操作办法,真正释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 对接产业体系,确保专业布局供需匹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优化布局不是简单的局部加总,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有序推进,防止相关院校或专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无序布局、资源浪费等情况发生。近年来,湖南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任务,大力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共有79所高职院校设置服务制造业的专业点850个(占比40.04%)。全力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各地产业园区牵头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7家,株洲市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支持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等3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车集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湖南将继续紧扣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瞄准时代之需、产业之变、社会之盼,深化体系建设改革。组织职业院校编制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完善专业设置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到以专业优化对接产业需求,以人才培养反哺城市发展,让城市群成为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的主场域。 提高办学层次,实现人才培养扩容进阶。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人口,更离不开人才。只有以一定密度、厚度、高度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区域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新生事物,对产教融合具有三个方面的牵引作用:一是对学校的推动力强。由于职业本科教育设置标准高,对产教融合的要求也高,必然推动学校千方百计加强校企合作。二是对企业的吸引力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对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更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有着迫切需求,职业本科教育在这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显著的预期收益。三是示范力强。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产生一批典型做法、发展标杆,对其他职业院校、企业产生良好示范效应。鉴于此,湖南省正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同时探索开展“楚怡工匠计划”试点和“湖湘工匠燎原计划”,系统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另外,建议进一步推进“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度改革,将技能人才纳入地方人才政策,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价值,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紧抓中观调控,打造区域均衡发展新样板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技能形成体系“城市较强、农村很弱”,存在“二元技能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广大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由于财政资金供给相对有限,加上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带来的压力,当地培养的青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为了持续推动区域均衡优质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体调控,科学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找准定位,加快特色发展。相关调研显示,当前农村中职学校发展空心化、普教化、内卷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中职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再比如,有些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时只关注当前最热门的职业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本地用不完或者大量外流,大大挫伤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民族区域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首先找准办学育人定位,推动职业院校对接地方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并针对青年学子做好省情教育、乡情教育、自然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结构与区域的契合度。同时,持续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促进优质中职学校增长,提升薄弱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并适时做好未达标中职学校的撤并和稳定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 因地制宜,加强产业支撑。民族地区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支撑,更是重要引擎。职业教育要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助力本土产业培育壮大。一是坚持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根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省级中高职特色专业群作用。目前,湖南职业院校共设置106个农林牧渔专业点,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紧缺人才。二是强化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开展农村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等技能培训项目,增强乡村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牵引力,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三是用好新媒体宣传矩阵,面向文娱旅游、国货“潮品”、非遗传承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第一届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参赛规模超过2万人,在推介家乡好物、带动乡村产业上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区域间的教育协作是实现区域间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要做到分类分层施策,有针对性地带动乡村整体发展。一是推动职教集团精准对接县(市),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职教集团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帮扶当地整体发展。如湖南近年来探索成立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形成“高职院校牵头、中高职有效对接、政行校企研多元互动”的共建共享格局,找到了服务发展的有效抓手。二是坚持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由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牵头,其他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达到多校帮一乡、一校帮多村的效果。目前,湖南已推动40所高职院校与51所脱贫县(市)中职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三是实施农村地区产业技能帮扶项目,包括科技特派员项目、驻村帮扶项目、结对帮扶项目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强化微观管理,探索校企双向赋能新路径近年来,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企业认为合作成本高、安全风险大、成本回收期较长,总体获得感不强;引进企业项目进入校园并不容易,部分校企合作也停留在简单协议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上,产业学院容易成为挂牌而无实质的空壳平台;一些职业院校更关注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无法满足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等。职业院校要打破这样的困境,就必须将产教融合与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紧密结合,让学校与企业相互借力、双向赋能,以高贡献度赢得高认可度。 搭好框架,保障合作企业利益。要坚持树立产业主导思维,重构校企合作发展框架。在产业学院、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的改革试点项目中,应允许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在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的前提下,可将联合体、共同体注册为可经营的实体法人,按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开展运营,从而更好地助力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实现职业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产业领军人物、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由校企合作申报,让企业直接受益;探索建立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认定办法,对符合实习实训要求的企业,按照一定标准补偿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应带头在产业学院建设、订单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建议将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列入企业考核内容,促进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应积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并协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过程安排等,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艺师。 建好平台,拓宽互利合作领域。一方面,着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2024年,湖南省将打造1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4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一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支持龙头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应用技术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另一方面,破除体制鸿沟,推进企业员工与教师双岗互聘,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入校园,参与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按照协议工资兑现待遇,同时也允许合作企业聘任职业院校师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员工培训、产品营销等工作并获取报酬。 用好成果,切实推动科教融汇。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些企业往往对工人的技能需求较为疲弱,难以实现技术上的提质创新,“机器换人”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就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尽快融入进来,以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助力补链强链。特别是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供给趋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更需要重点关注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消费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布局领域,实现“市场出卷、学校答卷、产业阅卷”,帮助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同时,也要积极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示范,通过产教融合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入学习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纲领,又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合力共建教育强国的理论指引。我们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深厚内涵与价值意蕴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为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建议,力求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青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驱动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共进,既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2]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所发展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论述;是植根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特色、传达中国声音的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即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基础,即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力方向,即推动各民族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旨归,即推进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开启新征程,肩负新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历来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珍贵经验,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之路”应对“世界之变”,以“中国理论”回答“时代之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航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思想根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与“天下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各民族的交融共聚中生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元”是对各个民族差异性的尊重,“一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推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实国情特殊性和社会发展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在民族学的语境中,“一体”指以某一民族为核心、其他民族紧紧依附而形成的民族联合体;而“共同体”则指全体民族地位平等,因理念相融、文化相连、利益相通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强调各个民族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利益、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置于首要地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手足相亲、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缔结情感纽带。文化是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凝结着民族情感的中华文化。[3]亘古以来,各族群众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抱有强烈的心理归属、深厚的情感依恋和自觉的信念汇聚,借以民族语言与民族符号为载体,共同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互鉴共纳,久而久之共同创造出以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和合共生”理念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实现质的飞跃开辟了新道路。“和合共生”以和谐共进为内涵要义,表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害,中华文化认同与各民族文化认同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4]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力求打造互通互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厚植认同底色。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指出,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施以科学判断并指引未来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社会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社会存在,融汇全民族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共同理念、共同价值于一体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凝练为面向全民的国家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豪感、面向未来的自觉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共同体理念视为价值旨归,突出中华文明统一性和连续性,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民心不可涣的共同信念,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特殊权益。全力打造以国为先、共系一心、同进共荣的思想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认同底色。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根育魂、启智润心的基础性事业。当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仍面临着理论研究滞后、理念引领不足,课程建设偏形式化、教学质量不佳,教师培养同质化、师资建设不强,家校社联动浅表化、协同育人不畅等困境和问题。因此,立足现实背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探寻其融入顶层设计、纳入教学体系、嵌入师资培训、铸入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向,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走深走实。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顶层设计,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定向引航。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引领作用。政府立于全局高度,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为学校教育工作绘制蓝图,助推教育“有意可为之”“有理可用之”“有径可循之”。首先,拓深理论研究,奠定理论根柢。政府部门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为研究主体,以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学科建设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同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其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制定科学合理、契合国情的教育规划与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多元统整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估体系。再其次,定期组织教育管理者参与理论研修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坚定自身政治站位,涵养理论文化素质,扭转陈旧教育思想,解构固有思维定式,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聚势谋远、拓启新程。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教学体系,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夯基提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计划,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逻辑,清晰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框架清晰、内容贯通、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其次,全力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精思巧琢地打磨优质思政课程,用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民族血脉,又要多维挖掘各门课程与各科教材蕴藏的德育资源,适时适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相关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再其次,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视域下,探索创新“为生而教”的教学形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在升级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以学生为主的对话式、探讨式、情境式、演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互动生长式课堂”,让学生在共学共乐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嵌入师资培训,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作育英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立教之本作用。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术精质优、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作智力支撑。首先,持续深化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践纲领,构建新时代符合中国需要、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育体系。坚定政治引领、拓展课程领域、提升专业素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定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培养理论扎实、一专多能的“通才型”教师。其次,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集体学习,让广大教师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培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自觉。此外,构建教师联合教研共同体。广聚教育智慧,给予教学支持,解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难题,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实、提质增效。再其次,巩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激励机制。以教育家精神为方向引领,深化教师思想认识,确立教师精神追求。辅以正向评价、物质奖励、榜样示范等激励措施,广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为学校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新动能。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协同共育,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5]首先,学校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枢纽,要搭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平台。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纳入工作计划,扩宽家校多元沟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互动形式推介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阵地。其次,家庭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蒙师。父母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相关工作,营造向善向上的家庭环境,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家教家风建设。再其次,社会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保障作用。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家庭教育提供公益性指导服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舆论氛围。以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建设为逻辑起点,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抓牢抓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6-09. [2]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10/t20231028_1087881.html. [3]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6). [4]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 [5]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作者陈立鹏系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喀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任彤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习近平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26日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三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四号主席令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援藏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三重境界与实践对策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让每个中国青少年儿童同等享有现代教育文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教育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基础教育,先后开展多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在援藏过程中,组建了“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等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援藏活动。进入新时代,教育援藏工作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实现从“资源援藏”“编制援藏”向“智慧援藏”“自我发展力援藏”的根本性转变,正考验着新一代教育援藏人的变革力。我们认为:教育援藏的核心是教师智力援藏,是建设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网络与链条;教育援藏的高层境界是要走出一条受援地教师自我发展力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生态滋养的新路子。 接通专业发展资源链是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本质在陕西省援藏工作中,依托教学名师、教育名校建立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推进受援地区教师与陕西省优秀教师间的深度交流,在教育援藏、深度援藏、知识援藏中发挥重要作用。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十分重要,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含义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资源链的接通与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在这一链条上的向藏传输。推动教师专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持续提升西藏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作为教育援藏的一个重要实施方式,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实质是向西藏教育输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可行的教育经验、事半功倍的教育做法,是以专业资源链接来为基础为西藏培育更多优秀教师。但这一方式整体上看仍旧是一种“资源输出”的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将现有西藏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但并不能保证西藏教师素养同步得到持续提升,这种方式不可能成为一种“一劳永逸”的教师成长方式。 新时代,教育援藏工作如何实现从“智慧输血”走向“智慧造血”、从“智慧供养”走向“智慧自生”的蜕变,直接考验着“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这一教育援藏形式的生命力。在陕藏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这一平台上如何将陕西教育人的教育智慧生产力,而非现成的教育理念经验成果转授给西藏教师队伍,进而激活西藏本地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和能量,是陕西教育援藏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夯实自我专业发展力是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根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是西藏本地教师。相对而言,外来资源、人才、经验的帮扶是第二位的,一切外来帮扶工作的价值意义在于其对西藏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激活与滋养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援藏是一个层递性推进过程:在初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是教育资源援助,是改善西藏教育事业的硬件设施;在中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是教育人才援助,是改变西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结构;在高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一定是提升西藏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援助,要从根子上消除制约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 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自我发展力,自我发展力提升是解决西藏教育竞争力偏弱的终极之道。所谓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力,是指教师借力自我专业认知、专业理解、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培育而生成的教师发展力,是教师依靠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与上进心来驱动专业改革实践的教师发展力。如果说教师专业成长是自育与他育合力作用的产物,那么,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力就是教师自育成师的“心脏”与主核,是他育力量在教师身上生效的根源。在数字化时代,教师自我发展力援助的首要选择一定是建立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实现对西藏受援地区教师队伍的全覆盖,让每一位受援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力都在其中得到激发、滋养与涵育。 在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中,推动受援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升级是重要路径。在资源援助、人员援助、知识援助中,教育援藏的基本思维是扶弱救济思维,教育援助的基本方式是给予与供养,其最大缺陷是容易造成对受援地区自我发展力的忽视与屏蔽;在自我发展力援助中,教育援助的基本思维是平等对话思维,教育援助的基本方式是激发潜能,教育援助重点转移到教师自我发展经验发掘与自我发展主体意识的唤醒上,从而助力教育援助工作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 就当前教育援藏工作而言,援助方更应该考虑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到最具增值力、扩展性的环节中去,进一步聚焦西藏教师专业发展,顺利实现从优质教育智慧经验投放供给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激发、自我教育创造力培育的适时转变。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一转变,教育援藏工作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突破,才可能把西藏教师带上一条自立、自援、自强、自创的全新专业发展轨道上来。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自循环系统是受援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链工程真正的教师专业提升一定是教师自求、自助、自新的实践,一切外来的教育帮扶和援助都只能通过影响教师外围专业发展环境、改变周遭教育文化品质来发生作用,受援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是将外来教育知识资源、理念经验传输给教师专业自我的“传送带”。也正是如此,“资源援藏”“编制(人员)援藏”在教育援藏中所产生的教育效力是有限的、短效的,无法带动西藏教师、西藏教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道路。为此,瞄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力提升,靶向精准地开展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建设,是实质性助力西藏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 通过少数优秀西藏教师的发展来撬动整个西藏教师队伍提质的大局是西藏教育全面提升、整体走强的策略性选择。这就需要创新跨省教师专业发展协同组织的工作方式,着力推动受援地教师专业群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建设,升级西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循环,聚集西藏教师队伍的内生发展动能,进而建强西藏教师队伍自我专业发展的链条。 要实现上述目标,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必须聚力西藏教师队伍自我造血功能的历练,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内部专业资源智慧的流转、汇流、流通,加大受援地教师群体内部优质专业发展资源的自循环、自生态、自组织建设,实现从援助单位主导式协同发展组织向受援单位主导式协同发展组织的转换,最终完成教师协同发展主力的转换交接。在陕西省教育援藏工作开展初期,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西藏教师纳入名校名师主导的大教研组织、虚拟教研体系之中,很少关注西藏教师队伍群体自我发展循环建设,致使援助效能的提升始终是高质量教育援藏模式探索中的瓶颈。近年来,我们逐步改变这一教育援藏思维,日益关注援藏活动、援藏教师对西藏本地教师教研组织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更加强调西藏教师专业发展协作组织在教育援藏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其目的在于帮助受援地教师群体搭建起一条自我发展的链条、一个内部协作共生的组织、一种专业发展资源内部共享共生的平台。 2023年5月,陕西省第一批基础教育教学名师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展送教活动,面对面指导阿里地区教师专业协作组织的教改活动,将先进教育理念方法直插阿里地区教师文化生态的心脏。实践表明:这种探索是比较有效的,应该成为后续教育援藏工作探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改进的方向。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云南高校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近期,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活动聚焦高等数学学习辅导及2025考研数学复习规划,邀请专家与两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本次活动旨在帮助高校学生夯实数学基础,解决其在高等数学学习、考试、竞赛、考研中的疑难困惑,助力大学生学业发展和人生成长。在报告活动中,专家向同学们介绍了近年来的考研数学概况、试卷分析、考研数学特点(稳定性强、注重基础、综合性强、计算量大)、常考习题等,还介绍了考研数学的复习规划及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方式进行,2所高校共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专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给出了复习建议。两所高校对高教社组织的此次专家进校园、资源进高校的活动给予肯定和支持。据了解,高教社计划继续推进“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重点工作,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相关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的高教社智慧和力量。“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昆明理工大学

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4月25日,在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汇聚了近百家高校、职业院校、社会行业组织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会者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旨在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业务线总经理马季、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王彦、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院长梁修荣分别代表共同体发起单位致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业务线副总经理张承云向成员单位宣布讯飞系列支持政策,落实共同体成员产教融合需求,如产教融合模式、联合人才培养、生态企业就业资源共享、联合科研、师资赋能等。围绕“推动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会成员单位进行了分享,包含数字产业发展下人才需求趋势、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实践、AI赋能人才培养落地经验等议题。在“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方面,中国(上海)人工智能公共实训中心主任周立冬为大家带来《科教融汇与全民数字素养技能提升》的报告,分享了当前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科教融汇、全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政策支持等。本次与会成员单位覆盖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共同体将通过汇聚产教资源,不断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产业融合,助力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竞争力提升。与会者在中国声谷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参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乔杰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 通讯员 孔菲)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UNECA conference centre)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中国科学家乔杰等三人第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UNESCO-Equatorial Guinea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以表彰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开拓性构建了世界首张人类女性卵子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图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公告中表示,作为一名生殖医学专家,乔杰开拓了人类对于生殖生理和不孕疾病背后机制的理解。她带领团队多层次揭示了人类配子及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过程中一系列黑匣子,多年来持续探索不孕不育病因和临床诊疗,特别是发现了肠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另外,乔杰在女性生育力保护保存、着床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突破,将精准医学推向了生殖健康领域。除此,她还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和交流经验,建立共享数据库,推广前沿技术,为人类健康生育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乔杰表示,很幸运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跨学科知识、前沿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得以让其作为生殖医学领域的一名临床医生,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患者,还可以深入研究机制,解释生命奥秘,并与全世界科学家分享,“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于2008年设立,旨在奖励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该奖项由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政府资助。至今,全球共计有25位个人/机构获此殊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施一公等曾获得该奖项。乔杰(中)等三位2024年获奖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右二)、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第一副总理克莱门特·恩贡加·恩圭马·翁圭内(左二)合影

跨越“尴尬”: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四个向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名师简介:周京昱,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入选专家,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编委,“评价测试”栏目特约编辑。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及“首都劳动奖章”、北京西城区首届“百名英才·突出贡献人才奖”等政府奖励。】做语文教师,其实很难;做明白的语文教师,更难;做不尴尬的语文教师,难上加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者,我必须面对很多事实:沈从文、莫言的正规教育不过小学,阎连科少时忙于种地放牛,连高一也没有念完,他们都成了大作家;语文教材看似无所不包,自然、政治、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却无法为这些学科进行实质上的专业赋能;很多学生学了三年,却难以读懂一首诗,难以写好一篇文……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识文认字、范读导写的基础必备性,高中语文课的“合理性”在哪里?它的可信度有多高? 如果非要让我对所从事的学科提出一个概念,那也只能是“尴尬语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哪些东西是非由我们来教不可的?我们一周五六节课能教给学生——尤其是那些普通学生什么呢?我曾以“学生爱语文”为前提来投身我的事业;而今天,相当多的时候,我则必须以“他们不爱”为前提来面对我可能遭遇的一切。这种变化,促使我对职业怀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警惕性,进而寻找我奋斗的支点和存在的理由。在与高中语文教学种种尴尬为伍的路途中,我和所在团队的努力,大致着眼于四个向度: 第一,教师向度——向课堂求“理”。郭德纲有言:“我会说中国话,您也会说中国话,可您为什么要花钱听我说中国话?”他的意思很明白:相声演员的话是专业语,普通百姓的话是生活语,后者听起来不好笑,而前者才值得观众买票。对于我所从事的语言教学而言,学生仰仗其从家庭和社会中听到看到的语言文字来过日子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需要我们教的,是千百年来中外文学巨匠及各路写手们如何恰如其分进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人类文明的。老舍在《茶馆》中让马五爷用一句“你威风啊”而不是“你好威风啊”来表现自身气场的强大,进而通过这个信洋教的人物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渗透之深。“好”这个程度副词不可乱用,对手“威风”大了,马五爷这个人物就弱了,作品的思想也就难于体现了。这叫“不该有的不能有”。教材必修上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文中,“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执着的钟扬发现了它”这个句子将“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这一地点状语前置,特别强化了“世界屋脊”,是为突出后文钟扬及其团队上到了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果将其改写成“执着的钟扬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这个效果就没有了。这叫“不该动的不能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学生看似懂却又不真懂。弄懂语言文字的妙处,既不能靠本能感知,也不能靠生活赐予,只能通过语文课,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学生才真正意识到“得上学”。高中教师教语文,教的是典范表达精准表达的“语理”——有“理”则能走遍天下。 第二,教学向度——向实践求“活”。同样感叹潘光旦先生的一段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固然有身教重于言教之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师生“一块玩儿”的教学真谛。这里的“师”既包括语文教师本人,也包含语文教材中的各位大师,教师教学生看大师们如何用语言文字“干活儿”,进而指导学生模仿大师干他们自己的活儿。闻一多写“红烛”,是原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教学生仿制,是对语言文字的接力再造: “歌神啊!/这样闪亮的歌神!/听者啊!/喊出你们的音来比比,/可是一般赤诚? 歌神啊!/是谁制的亮嗓——给你精魂?/是谁发的电——点亮灵魂?/为何更须划破暗夜,然后才放光出?/一曲又一曲,震颤再震颤;你的乐音,你的怒吼,挟着风暴!领着霹雳!像一道闪电……”(某演唱会观感) 在干活中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由“理”到“熟”以至于尝试创造,是教学的应有常态。语文课,不是说书人坐而论道,而是教练员下场练兵。教练不点拨,队员不明白;教练不训练,队员不纯熟。生命在于运动,语文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动”,唯有“动”起来,学生才能“活”。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动得太少,是学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 第三,学生向度——向学习求“序”。有人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在不少学生看来,这个评价还不够,语文课简直是“乱七八糟全碎片”。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近年来,总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就算不喜欢数理化等学科,却也为之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与激情?因为那些学科讲学理,有体系,能推导,可融合……与之相比,我们语文人制造了那么多概念与法术,就高考而言,却所获甚微。” “有人说:如果给我一副骨牌,我能推倒一座大厦。过去听到这句话,感觉其过于理想也过于浪漫。而今天,才发觉它尽管艰巨却相当现实。” 在这篇文章中,我谈的是高考问题,其实对于整体语文教学而言,无逻辑、无序列、无头绪、无章法的特点普遍很明显,我们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在现有教材的学习“物流”中,学生极易成为地道的“知道分子”——“赤裸”而来,读一些文句,受一番感动,又“赤裸”而去。学生每日游走在高度碎片化的一个个孤立的作品之间,读法难以复制,思考难有关联,体裁互不相通,次日从头再来。此时,无论是课时数量还是作品数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都已变得意义甚微,教师需要做的是将教学资源中的那些“必备能量”尽可能地榨取出来,使其成为淬炼学生智力之剑的持续性养分,从而更为深入广远地改变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建立语文课科学的训练程序,它使每一个作品及其背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它最应该出现的时候,并使这些作品之间构成相对合理的训练逻辑。由这个科学程序所训练出来的语言感知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能够成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保证。 基于以上认识,将语言问题落实到某个具体专题的时候,我和团队中三个年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共同发力,希望由此形成语言素养教学的层级化:高一聚焦于语言意识,高二聚焦于语言策略,高三聚焦于语言效率。每次研修活动的研究任务是落脚于所在年级的,三个年级之间亦是彼此衔接、构成梯度的。这种研究为推动语文能力素养的结构化和语言运用教学的序列化起到有益的建设作用。更重要的是,三个年级教师的共同研修使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所在年级的天地以更广阔的视角来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并要求自己以学生向度来处理教材、设计课程,只有让学生学之有法、学之有序,才能最终让他们学之有得。 第四,素养向度——向生活求“通”。用学习来造福社会,是个高远的理想;更为切近的是,用学习来改善生活。语文教学如果不能用来从容地“过日子”,造福社会云云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语文课有一个相当现实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语文技能去有效解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文问题,从而达到“什么都难不倒,一直到老”。将学科核心素养放到这样一个语境中来诠释,方能接近语文课的终极目的。 如果学生读到“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能被“我”之前那个好长的时间状语弄得快要窒息,也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极度憋闷与沉痛。 以同样一种眼光去看人文纪录片《如歌的行板》,他们也会被主人公诗人痖弦在故乡用筷子向嘴里送一口面的那12秒钟的慢镜头深深感动——回乡之路就像这口“漫长的面”,竟然用了60年。由书面语言到镜头语言,由教会读书到教会观影,这便是一种通达的教育。 歌手阿信曾在《我,作词家》一书的序言中致敬那些伟大的歌词作家:“我们才发现,原来一首歌词,记忆竟然这么深刻,影响竟然这么巨大。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歌,就像你我身体里一颗颗充满氧气的红血球,决定了长大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而对高中学生而言,听着坊间那些粗鄙蹩脚的歌词,保持审美自觉,同时也投身文创实践,借助课上所学为自己的青春书写一曲《菩萨蛮》,这也是一种通达的教育。 上述这些尝试,除了对教材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作出深入观照,还包含对其“活化”的探索与尝试,那就是将教材作为 “引子”,由纸质的“小教材”拓展到语文生活的“大教材”。于是,我的研修活动中,由诗蔓延到歌,由戏剧迁移到电影,由教材情境推广到生活交际……总之,引领教师从歌词意象、电影对白、相声包袱、社交表达等更丰富的“语境”中去领会“语言建构”的意义与价值,所谓“无处不语文”。这些对教材“活化”的尝试,让教师们领略到语文教育的现代性、社会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师生共育。 综上所述,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以现实困境为基础的“中学式”语文教学研究。我和我的团队是一群为了找寻职业尊严、实现自我“救赎”而以跨越尴尬为目标的践行者。我们到了一个能够体会中年哀乐的年纪,懂得职业的艰辛,亦不惧岁月的磨蚀,煮字为药,炼蜜成丸,手中虽无旌旗,心头却有朝阳。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桂青)大数据作为智能时代的基础信息,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效率提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于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一系列前沿问题,在“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中不断挑战着与会者的思维,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把沉浸在大数据相关问题中的与会者拉回到1955年自美国洛杉矶驶往中国香港的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的第60次航程。在这次航程中,许国志与钱学森同行回国,两人同为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发展的奠基人,为新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推动力。与时俱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许国志院士回国后孜孜以求的事业。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洪波说,因应数字化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响应国家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应运而生,以吸引更多有志于在财经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据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介绍,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启动“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建设。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本科班级正式冠名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英才班项目发扬许国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将中国科学院的名师、科研团队等智力和科技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大数据+财经管理”的办学特点。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说,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致力于培养数字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也是回应全球复杂性问题的必然选择。2020级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学生张君玉说,英才班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在数据科学领域的探索,增强了自己对学术探索的兴趣和科研热情。据发展中国家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和副院长汪寿阳介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也与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华罗庚英才班,探索新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契合时代需要,探索“大数据+管理科学+财经”跨学科育人模式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举行了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成果报告、“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圆桌论坛以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研究员和发展中国家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的主题报告。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的策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的必要途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何在教育中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高校可以从明确非遗“两创”实践目标、组建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广与宣传非遗“两创”实践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两创”实践,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关键词: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4]。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丰富,通过高校教育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高校教育可以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非遗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率;还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热爱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发其创新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纷纷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教育,形成了丰富的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有效地推动了非遗创新性发展。但同时,目前的高校教育非遗“两创”实践中仍存在着非遗“两创”实践目标不明确、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非遗“两创”实践成果社会推广与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高校教育非遗“两创”实践再上新台阶,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明确非遗“两创”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非遗“两创”实践的发展方向。民族地区高校非遗“两创”实践要以赓续中华文脉为目标。中华文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与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5]因此,非遗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在非遗文化内涵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完善,使其文化内容得到再生产,使非遗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自己,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第二,在非遗具体内容方面,要在保留其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这种转化不仅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语言的新创造。第三,在非遗审美形式方面,要与大众审美相结合。非遗的外在形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其他外来文化更能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将这种融入血液中的文化认同与现代文化符号相结合,将原本的文化习惯与当今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价值追求相结合,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肌理,让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可持续。 同时,民族地区高校非遗“两创”实践也要以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为目标。高校非遗“两创”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优秀的“两创”实践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校,而要具体实施,要真正为当地作贡献。因此,在高校设计非遗“两创”实践时,就要深入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设计,要确保最终成果能被带到校外实施并通过检验。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乡村振兴计划、城市工业发展目标、城市更新与文化空间打造、社区文化打造、全民审美意识提高等政策进行非遗“两创”实践规划。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将与时代发展要求一致的非遗“两创”实践成果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非遗的“两创”实践具有可持续性,真正达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目标。 组建非遗“两创”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 民族地区高校可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以便开展更具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非遗“两创”实践。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虽然都在教育教学中加入了非遗的相关内容,但非遗在其中仍处于点缀或教学补充的位置,尚未形成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非遗“两创”实践。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组建非遗“两创”实践的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 一是组建研究团队,收集与提炼非遗文化精神标识,不断丰富非遗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6]。民族地区非遗种类繁多,且文化内涵丰富,高校需要从中收集与提炼适合创造性转化,且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因为收集与提炼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所以高校需组建专兼职结合的专业研究团队来承担此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从历史进程中演变而来,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信仰文化相一致,并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发生着改变。根据非遗的基本性质,研究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工作。第一,研究团队要深入非遗发生地进行田野考察,收集可以在高校进行“两创”实践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类。第二,研究团队要将非遗文化精神标识进行提炼,提炼出适合转化与发展的非遗元素。不仅要提炼非遗的外在形态,更要提炼非遗的内在文化精神标识。第三,研究团队还要探索非遗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体现,这是非遗是否可以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准则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动态性和活态性,决定其必定不断演进和发展”[7]。非遗的原生态性只存在于过去,而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的过程。因此,在收集和提炼的过程中,要抓住非遗文化的动态性和活态性特点,了解非遗演化的过程,研究非遗的过去、现在、未来,要重视非遗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价值,重点提炼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实现价值转化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第四,研究团队还要收集民族地区高校在非遗“两创”实践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并加以研究,从中总结经验,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供全校教学与科研机构参考。高校二级单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时,要将研究机构提炼的非遗元素和成功实践案例作为指导。 二是组建非遗“两创”实践管理团队,使非遗“两创”在高校教育各环节中真正落地。高校非遗“两创”实践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实施,因此,需要组建管理团队、管理教学实践过程、监督评价实践效果、动态调整实践政策等,并由学校教务部门设置专门科室负责管理。首先,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加入可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择的非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开设非遗手工艺、非遗戏曲、非遗文学、非遗体育等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探索非遗元素“古为今用”的方式,从而推进非遗的现代性转换。其次,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动态调整非遗课程,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适合转化和发展的非遗相关课程,减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大众需求不符的非遗相关课程;要建立非遗“两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对非遗融入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价,尤其要评价在教学中是否对非遗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实践,转化是否符合现代大众需求,是否符合时代价值取向。再次,还要实施覆盖高校教育各个环节的非遗文化浸润行动,在教学环节外,还可以举办校园活动、营造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非遗文化对学生的浸润。最后,为激发校内外研究人员开展非遗“两创”实践的热情,可设立非遗“两创”实践基金项目,并面向校内外招标,完成指定的非遗“两创”研究项目,吸引更多研究人员发挥创造性思维,参与非遗“两创”实践。 创造激发大学生非遗“两创”能力的校园环境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矛盾发展过程中,以想前人未想的思维、做前人所未做的事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变”[8]。高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研习地,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年轻一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往往能做到“想前人未想的思维、做前人未做的事情”。因此,高校大学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群体。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不仅是年轻一代的代表,最为清楚现代年轻人的喜好,而且身处大量的非遗文化资源中,如果可以有力地激发这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创造出彰显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大众喜好的非遗新产品,这将为我国非遗的“两创”实践作出突出贡献。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非遗“两创”实践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可专门针对大学生非遗“两创”实践打造硬件条件,如建立非遗“两创”实验室、非遗“两创”实践工作坊、非遗“两创”实践交流平台、非遗“两创”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等;还可设置专项基金打造软性条件,如设立大学生非遗“两创”实践项目、非遗“两创”竞赛项目、非遗“两创”实践成果推广(交流)项目等。此外,还可制定奖励措施,及时对在非遗“两创”实践过程中获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肯定。总之,高校要从“硬+软”两方面入手,提供一切资源培养好、引导好当代大学生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做好非遗“两创”实践成果的推广与宣传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做好非遗“两创”实践成果推广与宣传工作,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与传播力。高校要主动发挥联动作用,联系地方政府、民间机构、社会团体、企业,让非遗的“两创”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动员全社会力量,将非遗的“两创”实践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做好社会、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推广优秀非遗“两创”成果。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具有活力的,如何让大学生的非遗创造性实践成果成为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文化产品,需要高校作为桥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努力,让最具有创意性的想法落地。高校非遗“两创”实践管理部门要将优秀的实践案例向企业、政府、兄弟院校推广,并与之交流“两创”实践的经验,互相学习优秀的非遗“两创”实践案例,让大学生的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得到社会应用。 另一方面,要做好社会宣传,增强非遗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增强优秀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离不开宣传。非遗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劳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智慧结晶,被挖掘与提炼出来用以转化的更是优秀的非遗文化,具有极强的宣传价值,因此,推进本项工作的重点在于选择合适、高效的宣传手段。人民群众,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群众对非遗有一定的亲切感,将非遗进一步与群众熟悉的大众媒体结合,必定受群众欢迎。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对非遗“两创”实践成果进行传播宣传,让优秀的创造性非遗产品被社会大众认可,实现社会价值转换。具体来说,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进一步深化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便于被群众了解、认识;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宣传非遗转化的成果,如利用微博、小红书、微信等大众媒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总之,我们要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随处可见,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与传播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非遗得到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6-02)[2024-01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3]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4-03-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jump=true&wd=&eqid=8115a52f0004e11b000000066576d1f2. [4]林继富,王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2). [5]人民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EB/OL].(2019-08-06)[2024-01-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806/c117092-31277456.html. [6]求是网.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EB/OL].(2023-12-01)[2024-01-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12/01/c_1129998540.htm. [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8年版)[EB/OL].(2018-10-01)[2024-01-12].https://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18_version-CH.pdf. [8]孙岿,田文霞.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 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模式研究”(批准号:2022B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2-07-2024-0006-1 生成日期: 2024-04-18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思政厅函〔2024〕7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3〕17号)安排和遴选工作方案,经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推荐、教育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中审议、结果公示,遴选产生了10个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1、2、3)。各培育创建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自通知发布日起至2026年3月。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如下。一、认真培育建设各培育创建单位要按照教思政厅函〔2023〕17号文件所附的《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要求,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上(以下简称全国高校思政网),为每个培育创建单位搭建网上工作平台(平台登录账号另行通知),各单位要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工作进展、经验成效。二、加强动态管理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委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对培育创建单位开展跟踪评价。各培育创建单位应于2025年3月前提交中期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建设期满提交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汇编和工作案例。教育部组织开展验收,公布验收评定结果,验收通过的创建单位建设成果将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培育创建单位所在属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工作指导,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示范引领,确保建设实效,引领带动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整体提升。三、联系方式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010-66096675。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027-67862663。3.全国高校思政网:010-56803673;010-56803621。附件:1.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名单2.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3.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4月16日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7-08-2024-0005-1 生成日期: 2024-04-17 发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文字号: 教体艺函〔2024〕4号 信息类别: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函〔202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决定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下简称展演活动),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提升参展节目和作品的艺术水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面向全体,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观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坚持守正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推进三阶段艺术展演机制,强化宣传推广,促进成果转化。二、活动项目展演活动分为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含戏曲)、朗诵五个项目;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含平面设计)、书法和篆刻、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手工艺制作(含剪纸、编织、刺绣、泥塑、综合材料等)四个项目。三、参展人员展演活动的参加人员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籍学生。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各项目参与者须为同一学校的学生。艺术表演类项目鼓励同一学校内以成建制的普通教学班级为单位参加展示。四、组织机构教育部和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展演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评选和推荐等工作。五、活动安排(一)各校和县(市、区)、地(市、州)活动阶段(2024年4月至8月)各校要结合传统节日与重大节庆日,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校级现场展演,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鼓励学校开展合唱(班级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在校级现场展演后,学校将活动开展情况、现场照片(须有“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XX学校校级现场展演”标识)等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网络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平台)进行填报,网址为https://yszy.eduyun.cn/hd/zxx(账号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校级现场展演的优秀节目和作品可报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现场展演。各县(市、区)、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逐级对辖区内各校上传的校级展演材料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审核(账号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本地区审核通过的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优秀组织奖的重要参考。各县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组织现场展演活动,并在展演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现场照片填报至网络平台,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鼓励在市级现场展演中搭建平台,支持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等。(二)省级集中展演阶段(2024年9月至12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省方案开展省级集中展演、组织省级评选,并将本地展演活动评选结果、获奖节目视频和作品照片、活动总结通过网络平台(账号由组委会分配)报送至组委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数量由组委会根据该省域内学校活动开展情况核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的艺术表演类节目应涵盖5个项目,声乐节目至少有1个为班级合唱;艺术作品类应涵盖4个项目,影视作品不得超过20%。(三)全国现场展演阶段(2025年1月至5月)教育部、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国现场展演。现场展演内容包括中小学生艺术表演节目现场展演、艺术作品展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展演开幕式和闭幕式等。全国现场展演期间,将同步举办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报告会。六、奖励办法(一)奖项设置设优秀组织奖、艺术表演奖、艺术作品奖、优秀创作奖、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二)评选办法1.优秀组织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组委会根据省级展演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评选。地(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本省(区、市)按组织举办展演活动的地(市、州)、县(市、区)总数20%评选推荐。2.艺术表演奖、艺术作品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省级现场展演活动的基础上,经评选并公示后,按报送数量和比例将本地报送参加全国展演活动的节目、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占比分别为30%、40%、30%)。3.优秀创作奖为本届展演活动原创的一等奖节目即获优秀创作奖。4.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广泛征集并组织省级评选的基础上,按组委会规定数量报送本地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三)奖项认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所有奖次名单报组委会认定,并由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参加全国现场展示的节目和作品。七、组织实施(一)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展演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展演活动工作方案,完善工作细则,落实活动经费,强化程序意识,制定现场展演安全预案,整合相关资源,提升展演覆盖面。(二)各地要引导学校抓住艺术展演活动的契机,营造简约精彩、充满朝气的展演氛围,杜绝功利化、娱乐化、成人化,将展演活动打造成为充分展示新时代广大青少年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各地要制定展演活动评选办法,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肃评选工作纪律,及时公示、公布评选结果,自觉接受监督,保证展演活动的严肃性、公正性。(四)各地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载体,广泛宣传报道展演活动的特色和亮点,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展演活动的影响力。附件:1.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的相关要求2.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各地报送数量表3.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的相关要求教 育 部2024年4月15日

同济大学2000吨级智能科考船开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4月25日,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在广州正式开工建造,计划于今年年底下水,2025年5月交船。据介绍,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可实现开阔水域自主航行、辅助靠离泊、远程遥控、船舶能效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智能船舶功能。同时,可以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和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适应多样性科考任务和跨域协同作业,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科考和调查功能于一体。建成后该船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给科考人员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科研环境,该船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噪声控制、舱室布置、作业系统设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既能尽可能多地满足调查任务需求,又能便于船员操作、运行管理与维护保养。同时,该船在节能减排、废气、废水、废油、垃圾处理等方面均符合国际最新要求,是一艘环境友好船舶。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承建。开工仪式现场 同济大学供图

吉林外国语大学与12家冰雪企业联手共育冰雪旅游人才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长俊 通讯员 王瑜)近日,以“聚力冰雪产业发展 携手共育冰雪英才”为主题的吉林外国语大学冰雪实践基地启动仪式暨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举行。活动中,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冰雪学院与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冰雪企业签约共建冰雪实践基地,为培育冰雪旅游人才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沙景伟在致辞中表示,冰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链的高水平支撑,搭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协同培养冰雪人才的新平台,是扎实推进冰雪领域产教融合的新实践,为吉林冰雪产业发展助力,为冰雪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将吉外国际冰雪学院办出特色、打造亮点、创造品牌,为学生成长为服务吉林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添彩。启动仪式结束后,在深化冰雪“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国际滑雪度假区运营管理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滑雪度假区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校企冰雪产学研合作计划的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据悉,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冰雪逢春,‘就’在吉林”吉林省冰雪类企业空中宣讲会。与会的12家冰雪产业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现状、企业文化、市场前景和人才需求等情况,并为2024届毕业生们提供了百余个优质岗位,为助力吉林冰雪产业发展搭建了精准对接平台。

重庆市举行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场宣讲会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4月25日,重庆市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在重庆市合川区举行,旨在引领激励全市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在全市教育系统持续营造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浓厚氛围。活动上,来自“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讲团的4名成员,先后通过自身的执教经历,讲述了他们躬耕教坛、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播种者不急于收获,因为育人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是躬耕的特点。”活动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荣方以“播种者不急于收获”为题和大家进行了分享。“盲孩子们登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奏响了国际残奥会会歌。这一刻,看不见世界的他们,被全世界看到。”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以“用爱照亮盲孩子的人生路”为题,分享了她的教育故事。此外,陕西省西安市第26中学老师杨筱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老师郭晓芳先后分享了他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感悟。“重庆是培育教育家成长的沃土,历史上众多名贤大师均在重庆办学兴教,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启动仪式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构建了“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也涌现出了一批时代楷模的先进典型。刘宴兵希望全市广大教师要聚焦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扎根教学一线,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争作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活动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被授牌为首批重庆市师德师风教育实践基地。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习行动、宣传行动、引领行动,引导广大教师向教育家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江西:部署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甘甜)近日,江西召开全省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基础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次专项治理的政治考量和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作为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展、向群众身边延伸的实际举措,作为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有力抓手,以动真碰硬的态度、众志成城的合力、标本兼治的理念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和教书育人环境。会议强调,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既立足当前、直面问题,紧扣整治重点,狠抓纠风治乱,强化案件查办,切实整治一批突出问题,形成高压震慑;又着眼长远、立足长效,深化源头治理,在推动系统施治、厚植教育情怀上下功夫,坚决铲除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按照省委“大抓落实年”活动部署和专项治理相关要求,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有效贯通、一体落实,真正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办成一批群众真心称道的实事,以专项治理实际成效助推科教强省战略落地。

?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春风和煦,万物勃发,全国两会在春意盎然中胜利闭幕。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人才自主培养、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数字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成为热点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代表委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教育与教师成长、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建言献策,为中西部和民族地区教育研讨突破进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两会期间受到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坚持思想“融筑”、交流“融入”、发展“融合”、文化“融汇”、社会“融洽”。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做实融的文章,拓展融的内涵,从思想、交流、发展、文化、社会等方面真正融进去。代表委员声音铿锵,表示要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坚持把这一主线作为“纲”和“魂”,贯穿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需要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协助各博物馆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史料支撑至关重要;整合历史和现代资源,加强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搭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时不我待。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借助出版传播,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当其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筑基”工程刻不容缓。有代表委员提议,要为青少年交流搭建更多平台。“三项计划”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抓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载体优势、彰显特色,方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热议的焦点,更是媒体报道的高频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3月9日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推动高校加快科研创新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围绕从基础研究突破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等开展了积极讨论。高等教育担负着集聚智慧的重要责任,代表委员建议把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新跨越;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让高校成为构筑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加大科技创新的策源高地;点燃学科交叉的“催化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以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要求补短板强弱项,让中西部高校强起来。目前从数量上看,中西部高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提到,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试点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这一内容备受科技、教育等领域代表委员关注,从优化资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学科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倾斜、强化东西部协作,到东西部共建团队平台、加大银龄教师支援力度等方面,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 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可以更好地培养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代表委员集思广益,强调应该注重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去,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为主。同时,职业教育核心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师生跟企业同频共振的能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培养。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职业教育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不够、吸引力不强、产教融合不畅,仍然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如何化解?代表委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保障体系上,通过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固中职基础性地位,提升中职质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普及体系,完善职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让职业院校学生有更多的学历上升通道。在统筹协调上,推广中职高职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启蒙体系,开设职业尝试等基础课程,夯实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更好推进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在产教融合上,强化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让职业院校研发与企业需求更好对接,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真正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新质生产力真正“上新”。 扩优提质补短板,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都直指乡村教育问题。振兴乡村教育,不但事关教育公平,也影响到乡村振兴。 振兴乡村教育,留守儿童的培养是绕不开的话题。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的群众关切问题,其中包括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这一内容,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怀进鹏部长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从结构布局、学位供给、培养能力、教师队伍、合作育人五方面做好扩优提质,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通过补短板、扩资源、促提升、强质量,乡村振兴方能获得持续的力量源泉和人才支撑。 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代表委员建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等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城镇优质教育。针对乡村地区法治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问题,有政协委员建议多多关注乡村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要积极走访各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乡村学校,为乡村儿童定制更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课,提升他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鼓励通过学校一体化办学,让城镇学校承担起帮助其对口乡村学校共同发展的重任,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在此次两会上,怀进鹏部长提到推进“四个一批”,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如此,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我们信心倍增:乡村教育将得到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振兴正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两会上,一些委员代表呼吁要更多关注涉农专业建设,进一步搭建相关技术技能平台,加强涉农高校与企业需求紧密联合,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自民族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家校社协同、实现数字化赋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振兴乡村教育,一定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和教师成长“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正确运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能,加强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是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次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为教育领域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贡献智慧—— 在课程设置上,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 在教育教学上,深化细化中小学科学教育协作机制;在学校示范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学助手,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普及生成式 AI 教育。同时,要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优质补充;探索更加多元、即时、有效的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深度变革。 在学校管理中,智能时代需要中小学校长形成“数智”领导力,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水平。智慧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培养与提升AI时代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 在师生数字化素养培养上,代表委员建议要增加培训机会、提供培养平台,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提高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能力培训、鼓励研究和实践,以及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等,有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的数字化转型,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数字人才的培育者。 代表委员一份份议案提案,直面急难愁盼和前瞻热点话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教育数字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构建成长保障网络,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确诊心理疾病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深入贯彻落实,留守困境儿童的身心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对此,代表委员建议学校加强教育关爱,开展丰富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点亮留守困境儿童的“心灯”;对有需要的儿童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实现一对一帮扶,通过家访走访、设立亲情电话、建立活动中心,更好丰富留守困境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呵护他们的成长。 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增加探讨认识生命的教育,对青少年养成强大的心理至关重要。有代表建议,要加强青少年对生命的由来、如何实施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内容的认知,将“生命关怀”主题的教育尽快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建议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以体制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贯通;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教材联通;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师资融通;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保证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联动性。 我们深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落实也重任在肩。我们要携起手来,实现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热议。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地,要立足长远继续加大力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作。有代表建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执行机构,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将传统文化必修课与整个学校教育有机融通;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基地、学习基地、体验基地。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作为。相较于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等非遗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有代表委员表示,可以率先在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班”,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组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导师组”方面进行一些探索。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非遗项目传承机制,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非遗传承模式。 文化场所、场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文化场所、场馆建设,丰富文化传播形式。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文化场所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把单纯的“我来听”模式变成互动、实践的“浸入”模式,增加体验活动,让更多人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可以构建“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平台,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年轻”起来。 除了以上话题之外,在今年两会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等主题也被代表委员重点关注。 春潮澎湃启新程,扬帆奋进正当时。两会代表委员关于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声音与智慧,汇聚起了共同致力民族复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代表委员在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建议。涉及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界关注,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一步反映了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期盼。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互为驱动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上发力,体现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与未来探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教育的育人育才责任更加重大。 教育和新质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致的目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对此作了多角度的分析,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是引领未来的,这与教育的未来性同向同行,以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需要教育筑基。而教育的基石作用在育人育才上更加明显,教育通过提升全民素质,作用于对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其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驱动教育改革创新,包括其催生引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等系统性变革。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国家需要也是高校使命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驱动关系中,人才成为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高校要为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持续赋能。有代表委员指出,鉴于人才培养的周期很长,而国家一些领域又亟须突破,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满足这一现实需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正如怀进鹏部长所说,要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今年两会上,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也普遍认为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用好人才。分类发展与评价改革,重在完善创新环境和机制,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健康、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环境。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践进步的必要环节。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认为,畅通科研成果转化的大通道,需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企业员工与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的新模式。近日,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就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新增专业多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等而设。这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适时调整,有利于从研究人员培养的早期开始为重大成果的孕育打通转化之路。所研究的正是被需要的,让高校科技创新既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又有枝繁叶茂的空间,不辜负每一颗热衷创新的种子。 职业教育同样肩负育才重任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职业教育也责无旁贷。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攻坚的需要,也表现在对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需求上,这更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驱动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教育。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职业教育承载着“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匹配新型生产关系”的重任。实际上,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长期对接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有效实践,如今,由地方政府牵头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或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势头良好,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的发展前景可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校企合作方式的专业化成为新的课题,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有组织的对接,密切配合企业的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落实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紧密连接就业的教育类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育才期待由来已久,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将这一期待推向新的高度。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表示,这一转变更注重人对技能的再生产能力培养,这正是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能有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另外,2024年民族地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代表委员分析,这有助于缓解地方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现实问题。只有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以及所培育人才的胜任力,才能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 基础教育发展事关人才早期培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而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两会期间,怀进鹏部长强调,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这一谋划,有利于发挥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功能,让早期是否看似“天赋异禀”的学生都能接受对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实现人才早期发现与后期人才精准培养的渐进与衔接,真正确保人尽其才。 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都不是平地起高楼,人才的全过程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因此,也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建设不同学段有效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需向“新”而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人民幸福之本才有土壤,国家富强之基才得以夯实。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贾文键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贾文键同志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贾文键,1967年6月出生,研究生,哲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次开幕式是在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的背景下,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吴岩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教育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致力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多年来,教育部矢志不移地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教育体系日益完备、学习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我国正大踏步走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吴岩强调,要凝聚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强国标配的共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优化构建更加灵活方便、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催生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夯实学习型社会数字基座,积极建设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平台,汇聚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学习服务。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开启学习型社会建设新征程。会议发布了“全民终身学习沈阳倡议”,广泛凝聚全民终身学习的行动共识,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努力方向。公布了194位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191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会议启动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数字赋能 求学圆梦”行动、全国工会职工教育培训数字化服务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互联互通计划、首家央企(国家电投)入驻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仪式,强化数字化赋能,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方便可及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相关部门、企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成人教育协会,“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200余位代表参加开幕式。

湖南理工学院就业大巴直通企业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司念伟)“作为一名外地人,7年的求学经历让岳阳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学校和企业的宣传下,一句‘就业何必去远方,岳阳就是好地方’的宣传语,让我坚定了毕业后留在这里工作的决心。”日前,在湖南理工学院和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组织的毕业生集中入职仪式上,入职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生邓长久说。在当天的入职仪式上,除53名学生签约当地企业外,满载105名毕业生的两台大巴车,直接开进9家企业,让学生直观了解工作环境,现场咨询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76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据了解,为更好促进毕业生就业,湖南理工学院强化校政联动,将岳阳地区就业岗位挖掘、就业渠道拓展作为促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强与岳阳人才集团、企业代表对接,实现校政企三方联动,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岳阳楼区搭建人才招聘平台,组织辖区重点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校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足不出校选岗位,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参观考察,让学生“全景式”感受职场,增进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就业大巴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也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搭建了桥梁,政校企三方受益。”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彭玉壶说。据统计,湖南理工学院毕业生留在岳阳工作比例从2019年的9.5%提升至2023年的19.0%。今年以来,区域内137家企业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制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成为地方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显示全部行业新闻